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草地里有很多河沟和池塘,贺龙断定鱼不少,有一位战士突然提问:“没有鱼竿怎么钓鱼?“ 贺龙的这个提议,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它却像一颗石子,扔进了战士们几近枯寂的心湖。 与其坐着饿死,不如想办法找活路。命令很快就传下去了。没鱼竿?找结实点的树枝或者竹子代替。没鱼线?把绑腿或者身上的旧布条拆成细线,搓成绳子。最难的是鱼钩,这可没法凑合。但红军战士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个叫傅忠海的同志,后来在他回忆录里提到了这事。他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把自己缝被子用的大针,放在火上烧得通红,然后趁着热劲儿,用钳子把它弯成了个钩。你还别说,这土法制造的鱼钩,看着还真像那么回事。就这样,一支由树枝、布条线和缝衣针组成的“特制鱼竿”诞生了。 傅忠海当时是十五团的,他们团的政委陈文彪病得很重,他就想着钓点鱼给政委补补身子。团长李文清一听,立马拍板支持,还把自己内务员李娃派去给他当帮手,连自己的马都让他们骑上,去找鱼多的地方。 这俩人高兴地骑着马,跑到队伍前头老远,找了个河沟,抓了只青蛙当鱼饵,就把那“针线钩”甩了出去。嘿,真神了!草地里的鱼,可能是几百年没见过这阵仗,傻乎乎的,一下钩就咬。没多大功夫,他们就钓了几十条。 正钓得起劲,傅忠海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他名字。他一回头,吓了一跳,赶紧立正敬礼。你猜他碰上谁了?正是戴着个草帽,同样拿着个简陋鱼竿在钓鱼的贺龙总指挥! 贺龙看他那紧张样,乐了,摆摆手说:“坐下坐下,别把鱼吓跑了。”他看着傅忠海桶里的鱼,点点头说:“不错嘛,钓了不少。你是为了你们团的病号,我是为了野战医院的病号。你们师长贺炳炎那独臂将军,还在医院里躺着呢,得让他们快点好起来啊!” 这几句家常话,一下子就让傅忠海热泪盈眶。在那种自己都朝不保夕的环境里,一个方面军的总指挥,心里头惦记的,还是那些最普通的伤病员。贺老总临走时还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最不喜欢专为自己作打算的人,他们不是正人君子。红军战士就应该吃苦在前、冲锋在前,这样,革命胜利就来的快呀!” 这事儿一下就在部队里传开了。总指挥亲自带头钓鱼给伤病员吃,这比任何动员令都管用。于是,整个红二方面军,在行军的间隙,只要看到有水塘子,就纷纷拿出“自制神器”开始钓鱼。一时间,死气沉沉的草地两岸,布满了钓鱼的红军战士,那场面,恐怕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独一份的奇观。 那些鱼,没有油,没有盐,甚至连去腥的姜葱都没有,就是清水煮野菜,腥味很大,难以下咽。可对于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战士来说,这碗热气腾腾的鱼汤,就是琼浆玉液,是能救命的宝贝。它不仅仅是填饱了肚子,更是温暖了人心,重新点燃了大家走出草地的希望。 钓鱼,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展现的却是贺龙卓越的领导智慧和深厚的士兵情谊。 他不是那种只会坐在指挥部里看地图的将军。他能从最绝望的困境中,发现最实际的生机。这种务实、乐观、和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才是这支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 这种把士兵的命看得比天大的精神,贯穿了整个长征。除了钓鱼,还有一件事更让人动容,那就是“留下一匹马”。 同样是在草地,部队要继续前进,但有二十多个伤病员实在走不动了。他们自己提出来,要留在原地,不想拖累大部队。所有人都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留下来基本就等于死亡。战士们哭着要背着、抬着他们走。可问题是,健康的战士自己都饿得走不动路了,再负重,可能整个队伍都得陷在这里。 怎么办?这是个无比残酷的抉择。师政委谭友林,一个当时才二十岁的年轻人,做出了一个同样充满人情味的决定。他下令:“给他们留下一匹马吧!” 在那个连人都要饿死的关头,一匹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关键时刻的口粮,意味着驮运物资的工具,意味着生存下去的更大希望。当时后卫团总共就剩下五匹马了,却要拿出一匹最好的留给掉队的战友。除了马,还给他们留下了枪支、子弹、帐篷、火柴,甚至连怎么用火石取火都手把手地教。 可当部队准备开拔时,那些伤病员说什么也不同意留下那匹马。他们哭着说,首长们更需要马,活着的同志更需要马,他们不能再连累部队了。部队出发了,那匹马也自然地跟着大部队走。 最后,还是负责收容的傅忠海想了个办法,等大部队走远了,派一个战士又悄悄地把那匹马给他们送了回去。 后来,这批留下的伤病员里,真的有几个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走到了延安。他们见到傅忠海时说,就是靠着那匹马,他们才能去更远的地方打猎找吃的,最终才活了下来。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
趣史小研究
2025-10-20 17:45:33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