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放弃50万奖学金,非要出家当和尚!父母哭求也拦不住他,9年后他说出原因,父母听后连连道歉…… 2019 年柳家客厅,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木桌上。 柳智宇把泛黄的修行日记推到父母面前,字迹工整。 “赢了竞赛,却丢了自己”,母亲读着这句话,眼泪掉在纸页上。 父亲捏着日记边缘,指节发白,半天没说出话。 这是儿子出家九年后,第一次和他们掏心窝聊天。 2006 年国际数学奥赛考场,柳智宇放下笔。 满分答卷让他成为中国奥赛史上少有的满分得主。 媒体围着他拍照,“北大天才” 的标签贴满报纸。 他拿着金牌回家,父母笑得合不拢嘴,摆了好几桌酒。 没人注意到,他看着奖牌,眼神里没有太多喜悦。 2008 年北大数学系教室,柳智宇坐在第一排。 麻省理工 50 万奖学金的通知放在桌角,同学都羡慕不已。 他却盯着窗外,想起奥赛集训时那个崩溃痛哭的同学。 “为了分数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缠了他很久。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下 “想找活着的真正意义”。 2010 年春天,柳智宇给家里打去电话。 “妈,我要出家,去北京龙泉寺。” 声音平静得不像在说自己的事。 母亲在电话那头哭:“你疯了?那奖学金、那前途怎么办?”父亲抢过电话,气得声音发抖:“我们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当和尚!” 他没多解释,只说 “妈,我会照顾好自己”,就挂了电话。 2010 年夏天,龙泉寺的钟声在山间回荡。 柳智宇换上僧袍,跟着师父学诵经、扫地。 手机被收走,网络断了联系,每天只吃两顿素斋。 有师兄问他 “可惜吗”,他指着院中的树:“树长直,先要根稳。” 清晨的露水沾湿僧袍,他却觉得心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干净。 2013 年,柳智宇在龙泉寺参与公益项目。 他帮山区孩子辅导数学,用简单的方法讲复杂的题。 有个孩子说 “哥哥,数学原来不只是为了考试”。 这句话让他愣了很久,想起自己当年刷题的日子。 晚上打坐时,他在日记里写 “帮助别人,比拿金牌更踏实”。 2016 年,有人找到龙泉寺,想请他出山做数学研究。 对方承诺高薪、实验室,说 “你的天赋不该浪费在这里”。 他笑着拒绝:“天赋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找心安的。”那天他在山路上走了很久,看着夕阳落在山尖。 觉得这些年的选择,没有错。 2019 年,柳智宇决定还俗,师父送他下山。 “回去后,也要记得守好内心的平静。” 师父的话他记在心里。 他没回数学领域,而是去了一家心理援助机构工作。 帮那些和他当年一样迷茫的年轻人,梳理心里的结。 有人认出他是 “北大天才和尚”,他只说 “我是柳智宇”。 2019 年回家那晚,柳智宇和父母聊到天亮。 他说起小时候被推着学奥数,说起拿奖后的空虚。 “我以前以为赢了就是好,后来才知道,心安最重要。” 母亲抱着他哭:“是爸妈不好,没问过你想要什么。” 父亲红着眼,递给他一杯热茶:“以后,按你想的活。”2021 年,柳智宇在心理援助领域渐渐有了名气。 他开了线上课程,教年轻人如何缓解焦虑。 有学生问他 “后悔放弃数学吗”,他摇头:“每个选择都有意义。” 他还会去山区,给孩子们讲数学,也讲怎么找自己。 周末回家陪父母吃饭,聊的都是家常,没提过当年的光环。 2024 年如今,柳智宇还在做心理援助工作。 他出版了一本《心安即是归处》,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书里没有讲高深的道理,只说 “别丢了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父母会把书送给亲戚朋友,骄傲地说 “这是我儿子写的”。 他偶尔会想起龙泉寺的日子,却不再迷茫,因为找到了内心的方向。 他没再碰过奥数题,却用另一种方式帮年轻人找方向。 有人问他后悔吗,他总是说:“现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答案。” 信息来源: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放弃麻省理工学习机会,非要出家当和尚,父母哭求拦不住,9年后他说出原因》——中国网文化
真要被王楚钦的北大新生自我介绍笑死!老师喊他站起来介绍自己,他对着一屋子学霸,憋
【11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