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头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 谁

盘盘鸭 2025-10-21 12:01:05

1904年,通房丫头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 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   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1904 年秋,谭府饭厅的烛火晃着暖光。   李氏捧着白瓷碗,指尖刚触到谭钟麟的食碟边缘。   管家连滚带爬冲进来,嗓门震得房梁落灰:“老爷!少爷中了甲辰科会元!” 她手一抖,碗 “啪” 地砸在青砖上,白米饭混着瓷片溅了满地。   正妻放下筷子,眉峰拧起,刚要开口,谭钟麟却拍着桌子笑出声。   “坐下,一同用膳。” 谭钟麟指着自己身旁的空位。   李氏僵在原地,布菜的银勺还攥在手里,指节泛白。   33 年了,从河北宛平进府当丫鬟,到被收作通房,她始终站着侍奉。 1871 年刚进谭府时,她打碎过一个粗瓷碗。 当时正妻罚她跪了半宿,还扣了她半个月月钱。 如今谭钟麟笑着说 “无妨”,她倒有些不知所措。   哪怕 1879 年在杭州生下谭延闿,也只是多了间小偏房,饭桌上依旧没她的位置。   谭钟麟起身拉她,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过来,她才敢慢慢坐下。   烛光照着谭钟麟鬓角的白霜,他想起 1856 年中进士那年。   也是这样的秋夜,在湖南茶陵老家,母亲煮了碗腊肉饭,他吃得热泪盈眶。   后来外放陕西,解除回民出城禁令时,回民送的那袋小米,他还让厨房熬了粥。   1877 年陕西大旱,他在衙门里连熬三夜,调粮赈灾,瘦了整整十斤。   如今儿子成了湖南 200 年来第一个会元,他突然觉得,该给李氏一个名分了。   李氏捏着筷子,却没敢夹菜,目光落在桌角的银壶上。   那是 1881 年谭钟麟任陕甘总督时,左宗棠送的贺礼。   那年她带着刚满两岁的谭延闿,跟着去兰州,夜里给孩子缝棉袄,常缝到鸡叫。   谭延闿五岁进私塾,三天能写短文,五天会作诗,她总躲在窗外听先生夸儿子。   有次谭延闿练大字,把 “闿” 字少写一横,还是她悄悄指出来的。   “延闿小时候,你没少费心。” 谭钟麟给她夹了块红烧肉。   李氏的眼泪 “吧嗒” 掉在碗里,赶紧用袖子擦。   1892 年谭延闿入府学,她连夜绣了个笔袋,里面塞了张写着 “勤学” 的小纸条。   1893 年长沙童试,谭延闿中秀才,她去庙里烧了三炷香,捐了半年月钱。   这些事,她从没跟人说过,只在夜里看着儿子的睡颜,觉得再苦也值。   正妻看着李氏,脸色缓和了些,没再提摔碗的事。   她想起谭钟麟 1895 年任两广总督时,禁闱姓赌,得罪了不少权贵。   有次有人送金银来,谭钟麟让管家原封不动退回去,还说 “当官要对得起百姓”。   如今儿子有出息,府里添了荣光,她也不愿再揪着李氏的身份不放。   饭厅里的烛火依旧暖,却比往常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滋味。   饭后,谭钟麟让管家把摔碎的瓷片收拾起来,不许苛责李氏。   李氏回到自己的偏房,摸着谭延闿小时候穿的小衣裳,嘴角忍不住上扬。   她想起白天管家说,谭延闿殿试也有望得好名次,心里更是踏实。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洒在窗纸上,像铺了层银霜。   33 年的侍立生涯,终于在儿子的荣光里,换来了一顿平等的饭,一个安稳的座。   后来,谭延闿果然在殿试中中了进士,点了翰林院庶吉士。   李氏的身份也变了,不再是只能站着侍奉的通房丫鬟,成了谭府的 “李姨太”。   1916 年李氏在上海病逝时,谭延闿正在湖南任督军,连夜赶去守灵。   三天三夜不眠,跪在灵前,想起小时候母亲躲在窗外听他读书的模样,泣不成声。   1917 年扶灵回长沙,为了让母亲从族祠正门出殡,他甚至趴在棺盖上,硬是破了族规。   如今,长沙谭氏祠堂的碑文中,还刻着李氏的名字。   往来的族人说起她,都会提到 1904 年那个秋夜,摔碎的碗,和那顿改变她命运的饭。   谭延闿后来官至国民政府主席,却始终记得母亲的教诲,为官清廉,体恤百姓。   李氏的故事,也随着谭家的传承,成了当地一段关于 “母以子贵,更以勤贤” 的佳话。     主要信源:(新湖南——点赞!谭延闿不纳妾不续弦的婚姻观)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