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则新闻,新加坡总统称中国应放弃自给自足、拥抱世界。这番表述看似站位高远、为中国着想,实则暗藏私心、颠倒黑白。 我们何曾不愿拥抱全球、共享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当前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正持续对中国实施打压与围堵,从技术封锁到贸易限制,不断人为制造割裂与壁垒。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强调粮食、能源、核心技术等领域的自给自足,绝非封闭保守,而是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战略底线,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压舱石”。若盲目放弃这一底线,反而可能陷入被动,让发展主动权受制于人。 说这话的新加坡,其实自己最懂依赖进口的滋味有多揪心。这个国土面积仅700余平方千米的国家,农业用地不到1%,90%以上的食品都要靠进口,连50%的水资源都来自邻国马来西亚。2020年马来西亚一纸边境限制令,就让新加坡超市被抢空,食物和纸巾这类基本物资瞬间断货,那种对物资断供的恐慌,是刻在新加坡人记忆里的教训。更讽刺的是,新加坡自己正拼命往自给自足的路上奔——推动楼顶水培农场,号召居民种菜,还定下2030年把粮食自给率从10%提至30%的目标,连淡水都靠技术手段自给40%。自己在补短板,却劝别人拆护栏,这逻辑实在站不住脚。 美国的打压从来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遏制。2025年9月,商务部刚宣布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的限制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因为美方的出口管制已经卡住了我国先进计算芯片和人工智能产业的脖子。更早之前,从半导体设备到高端材料,层层封锁从未间断。这种情况下谈“放弃自给”,无异于把钥匙递给别人。想想看,要是粮食依赖进口,一旦国际粮价波动或供应中断,14亿人的吃饭问题谁来负责?要是芯片全靠外购,别人断供时手机、汽车、医疗设备都得停摆,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的风险。 中国从来没拒绝过“拥抱世界”,只是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占比已经超过一半,朋友圈越扩越大。我们进口大豆、石油,也出口光伏组件、家电,在全球产业链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种开放是有底线的,就像家里开门迎客,总得锁好抽屉、收好贵重物品。新加坡能靠170多个进口来源国分散风险,可中国体量太大,没有任何国家能承接这样的需求,也没有任何国际机制能保证供应永远稳定。 真正的全球化,从来不是让强国单方面制定规则。美国一边喊着“自由贸易”,一边对中国造船、芯片等行业加征关税、搞调查限制,这种双重标准才是对全球化的破坏。中国坚持自给自足,恰恰是在给全球化“托底”——自己稳住了,才能更从容地参与国际合作,不至于在风吹浪打时自身难保,反而拖累全球供应链。 看看那些真正拥有战略自主的国家,哪个不是把自给能力当根基?中美俄能在国际上保持话语权,核心就是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内循环韧性。新加坡的建议或许符合它自身的生存逻辑,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底线。开放是必然选择,但自给自足是安全保障,这两者从来不是对立的。把安全底线当成“封闭保守”,要么是不懂国际博弈的残酷,要么就是别有用心。新加坡
新加坡尚达曼总统,在一场活动发言时,说了一句完全让全世界的中国人笑掉大牙的话。他
【121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