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幕沧小澜 2025-10-21 10:54:26

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三年下来,乌东战场上同样的景象反复出现俄军的炮火轰鸣过后,坦克压进一个村镇,把旗插在废墟上,可没等喘口气,撤走的乌克兰部队又借着新补给、带着新兵卷土重来。 俄军的打法很直接,就是一路向前推,让地图上的颜色一点点变成自己的。但问题是,这种推进在打掉敌人阵地的同时,却没把对方的核心部队彻底解决。 乌军主力每次都能撤下来保存实力,这让他们有机会重新组织反击。 久而久之,俄军走得越远,压力就越大,战线拉长,后勤吃紧,而对面那批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和老兵依旧能调动队伍回来继续缠斗。 乌克兰的玩法不追求硬碰硬,他们知道不能在正面消耗自己,于是能守则守,守不住就撤。 他们像水流一样灵活,绕过强攻,留住主力,等待下一波西方援助新武器、新士兵、和情报支持。这样的循环让俄军陷入拉锯,既拿不到决定性胜利,又不断消耗自己的力量。 其实在历史上,破解这种困局的方法早就出现过。中国解放战争时,面对装备优势的敌人,解放军选择的是“关门”战法不是把敌人打跑。 而是圈起来,让他们没粮没援、指挥瘫痪,最后一口气收拾干净。这种“歼灭战”的目的,是彻底打掉敌人的骨干力量,让他们没法东山再起。 现实的乌东战场上,如果俄军能在战术上转变思路,集中兵力把乌军的一支精锐旅围在一个区域里,切断补给和通讯,困死里面的老兵和指挥官。 那么即便外部援助不断涌入,新兵也很难快速成长到同样的战斗力。一支成熟部队的覆灭,足以在士气和指挥上给乌克兰沉重打击。 战争最终的胜负,不是看谁在地图上多划几条线,而是谁先丢掉了继续战斗的能力。只要乌克兰的骨干部队和指挥系统还在,他们就能一次次站起来反击。 反过来,如果这些主力被成建制地消灭,再多的援助也救不回战场的节奏。 三年的消耗已经让俄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种拉锯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真正能改变战局的,不是推进多少公里,而是能否一次性打掉对方的中坚力量。 战场上的硬道理很残酷兵力可以补,装备可以送,但骨干一旦没了,整个战争就会往另一方向倾斜。 俄罗斯需要的不只是继续向前,而是找到让敌人无法再战的那一击。倘若他们能抓住这个机会,这片反复争夺的土地或许才会迎来真正的转折。

0 阅读:228

猜你喜欢

幕沧小澜

幕沧小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