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开始“喊话”中国了,这次的内容让人听了直摇头。说中国故意不买美国大豆,给美国的豆农带来困难,还扬言要断绝在食用油等领域的合作,自己生产,不买中国的食用油。听起来像是在甩锅,实际上更像是在制造矛盾。真相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说说爱荷华州的豆农汤姆·威尔逊的故事。他每天盯着仓库里堆得高高的豆子发呆。去年刚刚结束的丰收季,原本期待着中国订单的到来,却没有一个订单进账。大豆价格比去年跌了每蒲式耳1.2美元,农民们的心情可以想象得出。汤姆还抱怨:“不是中国故意不买,是关税太高,巴西大豆比我们便宜30%,谁都不会傻到自己吃亏。”这句话揭示了市场的真实情况。 中国从来不是只盯着一家买家采购大豆。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根本没有从美国进口大豆,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的首次。同期从巴西进口了6370万吨,阿根廷的进口量也上涨了31.8%。这说明中国的采购策略在调整,选择更实惠、更方便的南美大豆,跟“经济敌对”毫无关系。市场的选择是理性的,价格和效率才是硬道理。 特朗普嘴里的“造成困难”,其实是他自己政策的后果。几年前的加征关税让中国开始调整进口结构。美国豆农的市场份额从40%跌到不足15%。更糟糕的是,政府停摆导致援助款项被搁置,农民们苦不堪言。伊利诺伊州的农业协会主席甚至在听证会上拍桌子:“农民快扛不住了,政府不解决关税问题,反而喊着断绝食用油贸易,简直疯了!”这说明政策的摇摆不定带来的冲击远比想象中严重。 再说说食用油的问题。美国真能自己生产出足够的食用油吗?别天真了。中国出口的精炼植物油中,有不少是美国食品加工企业依赖的原料。去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及制品占其进口总量的12%。要是断了供应链,企业要么提高成本,要么涨价,消费者都得买单。比如得州一家连锁餐厅老板就算了笔账:“进货价涨10%,汉堡价格至少要涨50美分,顾客肯定不愿意买。”这就是市场的现实。 特朗普的这些“甩锅”言论,连美国内部都没人信。彭博社的调查显示,62%的美国农业从业者认为,关税和政策的不稳定才是失去市场的根本原因。他们都清楚,中国从未“故意刁难”,而是在全球市场中选择了更划算的合作伙伴。现在问题还没解决,又要用食用油贸易开刀,最后受伤的还是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市场的变化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单方面的“敌对”或“阴谋”。政策要稳定,才能让农民和企业有信心。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不是相互指责。每个人都希望看到一个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你怎么看?你觉得特朗普的这些话是不是在转移矛盾?你是否认同市场的自由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理性思考,推动合作与理解,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