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向中国低头?宁愿裁员9000人卖公司,也不将技术转让给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事情要从十几年前说起。早在C919大飞机项目刚刚启动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就向全球知名的发动机巨头——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提出合作请求。 当时,中国想的是通过引进成熟发动机技术,加速国产大飞机的研发进程。按理说,这是双赢的选择:中国获得技术支持,罗罗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但现实却没这么简单。 罗罗高层当时态度坚决:核心技术不能转让。他们可以卖发动机成品,可以提供部分维修和咨询服务,但绝不分享发动机设计背后的核心机密。 换句话说,中国如果想使用罗罗发动机,只能“买来用”,技术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这种态度,在航空业界并不罕见,但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刺激。中国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否则就永远只能依赖进口。 时间来到2020年,全球航空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冠疫情让飞机停飞,航班取消,整个行业几乎陷入停摆。对于罗罗来说,打击尤为沉重。订单骤降,现金流出现巨大压力,全年亏损超过100亿英镑。 这对一个百年老牌企业来说,是罕见的危机。面对亏损,罗罗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裁员9000人,削减研发预算,甚至有消息说一些研发项目被迫搁置。一个铁打的航空巨头,一时间也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 然而,中国市场对航空动力的需求并没有停滞。随着国内大飞机项目推进,尤其是C919和后续支线飞机的建设,中国对发动机的需求只增不减。 眼看机会就在眼前,罗罗在2023年做了一个策略调整——与中国航空公司开展谈判,在北京建立发动机维修厂。 不同于过去直接销售成品发动机,这次合作采取了股权共建模式:双方各持一半股份,由维修厂主要负责发动机检修业务,而核心生产和设计仍然掌握在罗罗手中。这种合作形式既满足了中国市场的维修需求,也让罗罗保持了技术上的绝对控制权。 与此同时,中国国产发动机CJ-1000A已经完成了试飞,并显示出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对于国内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CJ-1000A不仅代表了中国在大飞机发动机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意味着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再完全依赖进口。 对于罗罗来说,这显然是一种潜在威胁。曾经,他们可以通过技术垄断稳坐市场,如今,面对中国制造的追赶,市场份额可能被逐步蚕食。 2024年,情况出现微妙变化。罗罗开始试水中国支线飞机发动机招标,并且主动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探讨材料科学、发动机测试等相关技术。这种合作,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逐步向互补和共赢模式转变。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可以在保证自主研发的前提下吸收先进经验,也能在特定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产业链对进口发动机的依赖正在下降,形成了逐步自主可控的格局。 整个事件,从最初的拒绝技术转让,到疫情冲击下的裁员,再到后来与中国市场的妥协与合作,其实反映了几个关键逻辑:第一,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罗罗选择守住核心技术是商业策略,也是百年积累的自我保护; 第二,市场压力和全球突发事件可能迫使企业做出调整,但底线仍是保持技术优势; 第三,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从最初的依赖进口,到现在能够在关键技术上接近甚至赶超国际水平,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事件还折射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博弈态势。西方企业在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时,既有诱惑,也有戒心。一方面,中国市场意味着巨额订单和长期利润;另一方面,技术转让意味着未来竞争力可能被削弱。 因此,像罗罗这样的企业宁愿承受短期亏损,也不轻易交出核心技术。这种策略短期看似顽固,但从长期来看,是防止技术被快速复制的自保行为。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态度同样是一种激励。罗罗不肯交出核心技术,反而倒逼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过去十多年,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取得的每一步突破,都与这种外部压力密不可分。 从CJ-1000A试飞成功,到在支线飞机发动机领域逐步形成自主能力,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研发设计、材料测试、生产制造、维护服务,环环相扣,逐渐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同时,这一事件也让人看到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微妙关系。罗罗在北京建立维修厂,既是对市场的妥协,也是战略布局。通过与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同时保持技术优势。 而中国通过自主研发,不仅提升了技术能力,也在合作中积累经验,实现了“先自立,再合作”的策略。这种局面,实际上是双向博弈的结果:既有压力,也有机遇;既有妥协,也有成长。
全球化工大撤退,中国能接住这波红利吗?2025年的化工圈有点反常,从德国到日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