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从“千元抢”到“593元甩卖”!药店老板叹:现在一个月卖的,不如当年一天抢的 前几天陪我妈去药店买感冒药,瞥见柜台里摆着的片仔癀,我妈突然指着盒子问:“这玩意儿不是前两年炒到一千多一粒吗?怎么现在标价才五百多?”药店老板听见了,放下手里的记账本苦笑:“别说五百多,现在搞活动五百九都有人嫌贵,一个月也卖不了几颗,哪像2021年那阵儿,早上开门就有人排队抢,一天能卖出去十几粒,现在倒好,货堆在这儿没人要。” 这话听得我差点把手里的止咳糖浆捏变形——要知道,片仔癀当年可是跟飞天茅台齐名的“硬通货”,江湖人称“药中茅台”。那时候别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我那搞投资的舅舅,都托了三个人才买到两粒,还跟宝贝似的藏在抽屉里,说“这玩意儿比股票靠谱,放着还能升值”。结果才两年多光景,怎么就从“香饽饽”变成“冷板凳”了? 我特意翻了翻各大电商平台,好家伙,双十一期间的片仔癀锭剂,价格直接“倒挂”到让人咋舌。官方指导价明明是760元/粒,可不少店铺直接降到593元,算下来比官方价低了21%还多。有网友晒出订单截图调侃:“当年花一千块抢的人,现在看到这价格,怕是要把枕头哭湿?”还有人翻出2021年的新闻截图,那时候二级市场报价突破千元,黄牛手里的货更是“一粒难求”,有人为了抢货,凌晨三点就去药店门口排队,跟抢春运火车票似的。 为啥这“药中茅台”突然不香了?先说说它当年火的原因。作为“福建三宝”之一,片仔癀的配方里有天然麝香、牛黄这些稀缺原料,再加上百年老字号的名头,硬生生被炒出了“药品+投资品”的双重属性。那时候不少人买它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囤货升值”,就跟炒茅台一样,觉得“买了就能赚”。我邻居张阿姨当年就跟风买了五粒,说“等涨到一千五再卖”,结果现在价格跌成这样,她每次跟我妈聊天都叹气:“早知道当初不如买两箱牛奶,至少能喝个痛快。” 可炒得再火,也架不住“泡沫破了”。今年片仔癀的三季报一出来,大家才发现,这家老字号药企业绩彻底“翻车”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两位数下滑,持续了十年的高增长神话,就这么断了。有财经博主分析,片仔癀价格下跌,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炒得太猛,泡沫太大,现在回归理性;另一方面,随着天然麝香等原料供应逐渐稳定,稀缺性没那么强了,再加上现在大家消费更务实,没人愿意花大价钱买“炒出来的药”了。 药店老板跟我吐槽:“前两年卖片仔癀,我都不用主动推销,顾客上门就问‘有没有货’,现在倒好,我跟顾客说‘现在便宜,要不要看看’,人家都摇摇头说‘算了,用不上’。”他还跟我讲,之前有个老顾客,2021年花九百多买了三粒,今年看到价格跌了,特意来问能不能退,“我哪能给他退啊,只能劝他‘就当吃个安心’,他听了脸都黑了。” 其实片仔癀本身是好药,可一旦跟“炒作”挂钩,就变了味。之前有网友晒出自己的经历,说家里老人得了肝病,医生建议用片仔癀,结果去药店一看,价格炒到八百多,根本买不起,“本来是治病的药,硬生生被炒成了‘奢侈品’,这合理吗?”还有人吐槽,黄牛把价格炒高,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消费者,“真正需要用药的人买不到,不需要的人却囤了一堆,这不就是资源浪费吗?” 现在价格降下来了,按理说对需要用药的人是好事,可为啥还是卖不动?药店老板说:“主要是大家被之前的炒作伤透了心,现在觉得‘这药不值这个价’,而且现在市面上替代的药品也多了,没必要非得买片仔癀。”我妈也说:“以前觉得片仔癀是‘神药’,现在才知道,治病还是得听医生的,不是贵的就好。”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2021年抢片仔癀的人,2023年在抢布洛芬;2021年囤片仔癀的人,2023年在愁怎么把货卖出去。”虽然是玩笑话,却道出了“炒作”的不靠谱。无论是药还是酒,一旦脱离了本身的价值,靠炒作抬高价格,最终都会“摔下来”。就像我舅舅现在常说的:“以前总想着靠囤货赚钱,现在才明白,踏踏实实过日子,比啥都强。”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当年有没有跟风抢过片仔癀?现在看到价格跌了,是觉得“幸好没买”,还是“后悔买早了”?或者你们觉得,像片仔癀、茅台这种商品,该不该被炒作?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说不定你的经历,能给大家提个醒——别再为“炒出来的泡沫”买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