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道:韩国一咖啡厅当场赶走都已经点了咖啡的中国顾客,表示不接待中国人,店铺门口还用英文贴上不招待中国顾客。 咖啡店老板回应此事说:虽然从人性的角度上说很遗憾,但这就是我! 涉事咖啡店曾是中国博主热衷打卡的网红地,10 月 22 日,一名长期居住在韩国的中国网友与朋友进店点单,交谈时使用中文。 店主随即上前询问国籍,确认是中国人后明确表示不接待,将已点单的两人当场请出店外。 网友事后返回理论,要求提前声明拒客理由,店主随后在海外社交账号简介中补充了英文标识,直白写出 “我们抱歉,我们不接待中国顾客”。 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声,店主的回应简短却强硬。 那句 “虽然从人性的角度上说很遗憾,但这就是我” 的表态,并未平息争议,反而让事件在中韩社交平台迅速扩散。 有网友注意到,涉事账号很快关闭了评论功能,试图隔绝外界讨论,但相关截图已被广泛传播,引发更多关于公共服务包容性的思考。 这场风波并非孤例,却在韩国社会引发了不同以往的反思。 此前韩国曾出现 “无老人区”“无儿童区域” 等争议现象,健身房因担心老人受伤拒绝 70 岁以上顾客,咖啡店因嫌老人逗留时间长流露排斥情绪,这些行为都曾被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明确指出属于歧视,会加剧社会割裂。 此次拒接中国顾客事件发生后,不少韩国网民主动发声,认为以国籍划分顾客违背商业伦理,与社会倡导的包容理念相悖。 更值得关注的是,理性的声音正在跨越国界形成共鸣。 有在韩中国留学生分享,自己常去的社区咖啡店老板得知事件后,特意在门口贴出 “欢迎各国顾客” 的中文标语;韩国旅游从业者自发整理了 “友好商家名录”,标注出愿意为中国游客提供便利服务的店铺。 这些自发行动,与涉事咖啡店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个别商家的态度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立场。 事实上,商业场所的包容性早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 韩国不少连锁品牌都在强化多元服务意识,部分热门餐厅会配备多语言菜单,便利店店员接受过基础外语服务培训,这些举措背后是对 “顾客不分国籍” 的基本认同。 涉事咖啡店的极端做法,不仅违背了商业经营的本质,也与韩国着力打造的国际化旅游形象相冲突。 随着讨论深入,事件逐渐回归到 “如何以包容化解分歧” 的核心。 有经常往来中韩的商务人士分享,自己曾在济州岛咖啡店遇到店员主动用中文问候,也在首尔明洞经历过因语言不通被耐心引导点餐的温暖时刻。 这些细碎的善意,才是两国民间交往的主流。 涉事店铺的做法虽造成了短暂的不快,却也成为提醒社会珍视包容的契机。 咖啡的香气本应不分国界,商业的本质在于连接而非割裂。 这场拒客风波留下的不仅是争议,更有对包容的再认知。 个别商家的狭隘无法阻挡不同国家民众交流的渴望,而那些主动伸出的友善之手、那些跨越语言的温暖回应,才是让世界更加紧密的正能量。这种在争议中坚守包容的共识,终将成为跨越分歧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