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办公室里,一台眼控仪的荧光在黑暗中格外刺眼。蔡磊的眼球快速转动,用最后能动的器官操控着电脑——这个曾叱咤商界的京东前副总裁,如今连喝水都要靠针管注入增稠剂,起身需要三人搀扶,一口痰就能让他窒息。但比身体冻结更残酷的是,他研发的渐冻症新药正在拯救其他患者,自己却成了“药物无效”的试验品。 他的战斗,是千万人的求生路 2019年确诊渐冻症时,蔡磊的医生断言他只剩3到5年寿命。这个曾带领团队创造百亿业绩的精英,没有选择等死。他自掏腰包超10亿元,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全球最大的渐冻症患者数据库,甚至亲自试药导致高烧月余。他的研发管线多达70余条,涵盖基因编辑、神经保护等前沿领域,推动10条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2024年,转机出现:一款靶向药让20多岁的女患者重新站立,另一款药物通过AI筛选出有效分子,使部分患者肌肉力量显著改善。当看到病友群里“我能走路了”的欢呼时,蔡磊在眼控仪上敲出:“我羡慕你。”这四个字,藏着比病痛更锥心的遗憾——他的基因型不在有效范围内,所有突破都成了“别人的解药”。 逆行者的孤独:当自救变成他救 有人质疑他“拿自己当小白鼠是浪费”,但蔡磊的逻辑清晰得可怕:“渐冻症患者平均确诊后存活3年,我多活一年就能多试一种药。”他卖掉房产股票,拉着妻子直播带货筹钱,被骂“骗子”也不放弃。2025年,他病情恶化到双臂瘫痪、依赖呼吸机,却仍坚持每天工作16小时,每两小时躺下拍打身体缓解神经剧痛。 这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姿态,让无数人破防。有病友在直播间留言:“蔡总,您别试了,我们不值得您这样。”他回:“如果连我都不试,谁为这20万患者拼?”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恰恰戳中了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集体愧疚——当商业资本避开高风险研发,当医保覆盖不了天价进口药,总需要有人用命去蹚出一条路。 我们该思考的,远不止同情 蔡磊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悲欢。他推动的“老药新用”策略,让已上市药物在渐冻症治疗中焕发新生;他建立的脑组织捐献体系,为科研提供了珍贵样本;他呼吁的“罕见病药物研发绿色通道”,正在改变政策走向。但更刺痛的是,当他在ICU生死劫后加快研发节奏时,融资依然艰难;当他用眼控仪敲出科研进展时,95%的罕见病患者仍无药可用。 或许我们该问:如果换作是我们,是否愿意在生命倒计时里,把每一秒都榨成他人的希望?当蔡磊说“不怕死亡,最差也是为所有病人奉献自己”时,他早已把个人生死升华为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集体抗争。 此刻,他的眼控仪还在闪烁。屏幕那头,是20万渐冻症患者等待黎明的眼睛。你愿意为这份“用命换希望”的坚持,点个赞或留句鼓励吗?毕竟,有些战斗,需要有人先站出来;而有些支持,可以从一句“你并不孤单”开始。 (案例来源:凤凰网IP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