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去补气血?
当代人总在连轴转的生活里耗损气血——加班后的面色萎黄、换季时的手脚冰凉、爬楼后的气短乏力,甚至情绪里的莫名烦躁,都是气血不足发出的预警信号。
气血是身体的能量源,既滋养着脏腑运转,又支撑着精力状态,养好气血,才能守住日常里的好气色与好状态。
但很多人补气血时总走弯路,常陷入两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认为补品越贵越好,盲目吃人参、阿胶等滋补品,却忽略补气血的核心前提是脾胃功能正常。
脾胃是气血生成的“加工厂”,若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差,再昂贵的补品也无法转化为气血,反而可能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腹胀、上火等问题。
误区二:把补气血等同于只靠吃,忽略了生活习惯的影响。
比如饮食上暴饮暴食、偏爱生冷油腻,会直接损伤脾胃运化能力;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循环不畅,就算吃进去营养,也难以输送到全身。
想要正确的补气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先调脾胃,打好“吸收基础”
补气血前,需先判断脾胃状态:若平时容易腹胀、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可先通过清淡饮食温和养脾胃,也可搭配陈皮、炒麦芽等食材帮助消化,待脾胃功能改善后,再逐步进行气血补充。
2. 合理饮食,避免盲目滋补
饮食补气血需遵循“温和、均衡”原则:
多吃健脾养血的天然食材,如红枣(搭配生姜煮水,减少滋腻)、桂圆(适量食用,避免上火)、黑芝麻、菠菜、瘦肉等,通过日常膳食缓慢积累气血;
杜绝暴饮暴食、生冷寒凉(如冰饮、生鱼片),这类习惯会直接削弱脾胃功能,让补气血变成白费力。
3. 适度运动,促进气血循环
气血需要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输送全身,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八段锦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避免高强度运动导致过度耗气,反而加重气血不足的问题。
4. 药物选择,优先便捷高效的中药粉剂
若气血亏虚较明显,需借助药物调理时,中药粉剂是更适配当代人生活节奏的选择。相比传统中药汤剂需要煎煮、携带不便,中药粉剂具有三大长处:
吸收快:经过精细研磨,有效成分更易被脾胃吸收,避免浪费;
服用便捷:无需煎煮,用温水冲泡即可,适合上班族、出差族;
剂量精准:按配方精准配比,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既保证效果,又降低过量滋补的风险。常见的补气血中药粉剂,多以黄芪、当归、人参、熟地黄等经典药材配伍,兼顾补气与养血,温和调理不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