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终于还是承认了!荷兰大臣卡雷曼斯突然松口,愿就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与中国谈判。这场180度转弯的背后,是欧洲汽车业的集体逼宫。 这场风波的源头,是荷兰跟着美国走的一步险棋。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基础半导体领域的巨头,二极管、晶体管产品占据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汽车功率 MOSFET 更是排名第二,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东莞工厂成了全球 70% 封测产能的核心中枢。2024 年底美国将闻泰科技列入 “实体清单”,2025 年 6 月又直接要求荷兰更换安世中方 CEO 张学政,还出台 “50% 穿透规则” 封死规避空间。 9 月 30 日,卡雷曼斯依据荷兰 1952 年的商品可责性法,对安世半导体下达强制接管令,冻结其全球 30 家关联公司价值 147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理由是 “防止中方转移知识产权”。 一周后,阿姆斯特丹法院未经公开审理就暂停了张学政的 CEO 职务,把闻泰科技持有的 99% 股份交给 “第三方” 保管,连董事会里的中方成员都全被换掉。荷兰本地智库后来直言,这就是 “被美国压着做事”,想让安世 “看起来更像欧洲公司”。 可荷兰没料到中方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10 月中旬,安世中国发布公开信,直言自己是中国法人主体,荷兰总部的指令没有法律效力,还保证员工薪资由国内公司发放,东莞工厂生产绝不中断。 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宣布国内业务全部改用人民币结算,抛弃 SWIFT 转而使用 CIPS,连 ERP 管理系统都换成了国产软件,供应链也从欧洲企业换成中芯国际等本土伙伴,彻底实现 “去欧洲化”。 中国官方的反制更是精准打击。10 月 4 日,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中国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而安世全球绝大多数最终产品都由中国工厂生产,这一下等于掐断了荷兰接管后的产能来源。 稀土供应也成了隐形压力,作为半导体生产的关键原材料,中国掌握着全球高纯度稀土的主要供应,一旦断供,安世荷兰总部的生产线只能停工。 压力很快传到了欧洲汽车业。传统燃油车每辆要装 500-600 颗芯片,新能源车更是需要 1000-2000 颗,而欧洲车企长期依赖安世中国的稳定供货。 出口管制实施后,宝马、大众的芯片库存只够维持几周,十几家车企联名向欧盟和荷兰政府发出警告,直言再断供就要面临停产风险。汽车业是欧洲经济的支柱,一旦停工,数百万就业岗位都会受影响,这股压力直接压垮了荷兰的强硬立场。 卡雷曼斯的态度变化早有苗头。10 月中旬他就紧急致电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试图沟通供应问题,那时安世东莞工厂的订单交付率已恢复到 95% 以上,荷兰接管的总部成了 “空架子”。荷兰政府内部也出现反思声音,有官员公开表示,强制接管 “得不偿失”,名义上控制了企业,却丢了核心产能和供应链主导权。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想施压却自顾不暇。之前撮合荷兰出手的美国商务部,这段时间正忙着应对与加拿大的关税战,根本没精力再给荷兰撑腰。而欧盟也悄悄释放缓和信号,毕竟汽车业的危机容不得再拖,谁也不想为了美国的战略,赔上自己的经济命脉。 现在卡雷曼斯主动提出谈判,意味着这场由美国挑起的资产冻结风波,正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截至目前,闻泰科技已经启动国际仲裁,安世中国的生产依旧稳定,欧洲车企还在盼着供应链尽快恢复正常。从强硬接管到主动求和,荷兰这一个月的经历,恰恰说明在高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里,政治干预终究敌不过市场规律。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韦光凇
第一、惩罚海盗。第二、荷兰赔偿闻泰科技所有的损失。第三、切断稀土对荷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