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俄罗斯为了生育率,开始对高校女生下手了。近日,据俄罗斯方面消息,普京为了俄罗斯人口,将对俄罗斯高校的女大学生给予宽松的政策。 (信源:观察者网——生育率降至2000年以来低点,普京宣布:提高在校学生孕产津贴) 俄罗斯的人口危机早已不是秘密,但近年来的数据仍让人揪心。2020 年全国总人口约 1.47 亿,到2024年出生人数竟跌破123万,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短短十年间,出生率暴跌近三分之一,这样的下滑速度远超政府预期。 俄罗斯统计局的预测更显严峻:若趋势不改,2036年人口将降至1.43亿,到2100年可能直接减少4000万,相当于整个国家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消失”。 人口结构失衡加剧危机。目前俄罗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近四分之一,育龄女性数量快速萎缩。且俄罗斯女性生育年龄推迟,平均首胎年龄28岁,“晚生、少生、不生”成年轻人选择。 “老龄化加速、少子化加剧”双重压力冲击医保、养老金体系,使劳动力市场出现“用人荒”,全国劳动力缺口达1000万,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工厂、医院、学校缺人,北极地区十年人口减少超40%,西伯利亚有大量村落和城市因人口流失被“注销”。 为应对人口下滑,俄罗斯政府并非首次出手。早在2007年,就推出著名的“母亲资本”计划: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可获得补贴,可用于偿还房贷、支付学费。这项政策曾短暂提振生育率,但效果未能持续,如今生育率仍停留在1.58,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2.1。 普京政府将突破口转向大学校园,推出“在校女大学生孕产补贴”,一次性发放10万卢布,还推动高校设母婴室、托育班,打消女学生“生育影响学业”顾虑,打造“边上学、边生娃”新模式。 政府还在价值观层面发力,立法禁止电视、电影、教科书宣传“无子女生活方式”,违者最高罚40万卢布,普京更公开呼吁“让大家庭成社会主流,鼓励生育三个及以上孩子”。 但这些措施仍难掩尴尬: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仅30%俄罗斯人愿意生育两个孩子,25%的人只愿生一个,少子化观念已深入年轻人骨髓。 更有议员提出恢复苏联时期的“无子女税”,向无子女者每月征收300-500卢布,或限制夜间上网时间“逼年轻人早睡备孕”,这些极端提议引发争议,不少人反驳 “生育是个人选择,不该成为国家任务”。 俄罗斯催生困境本质是“政策刺激”与“现实压力”脱节,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迷,非补贴能扭转。 一是经济压力,俄罗斯房价和教育成本高,普通家庭难承担多孩养育、教育开支;二是职业发展顾虑,女性生育后易遇职场歧视,“生完孩子丢工作”使很多女性不敢生育;三是社会支持体系不足,托育机构短缺,双职工家庭难兼顾工作与育儿,女性常被迫回归家庭。 正如专家所说,“生育不是‘给钱就能解的数学题’,而是‘需要安全感的选择题’”。俄罗斯年轻人算“长远账”:若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便靠补贴多生孩子,未来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因发展机会不足离开,造成新的人口流失。 俄罗斯对人口问题的焦虑,本质上是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人口是国家发展的 “基石”,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国防安全都将沦为空谈。 普京将人口政策列为“所有国家项目中的关键优先事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个持续萎缩的人口结构,撑不起俄罗斯的大国雄心。 但这场“人口保卫战”的难点在于,它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观念问题。从“母亲资本”到“学生补贴”,俄罗斯政府的每一次尝试,都在“经济刺激”与“观念引导”之间寻找平衡,却始终未能真正触达年轻人的核心诉求。 毕竟,年轻人不愿生育,并非单纯“缺钱”,而是“缺对未来的信心”:缺稳定的工作、缺公平的发展机会、缺“生得起、养得起、教得起”的社会环境。 如今,俄罗斯的人口危机仍在持续,“学生孕产补贴”能否成为破局关键,尚难定论。但这场危机给世界敲响警钟:人口问题从来不是“一时之困”,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系统性改善的“长远工程”。 对俄罗斯而言,想要扭转人口下滑,或许需要的不只是“发钱催生”,而是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方面面,给年轻人一个“愿意成家、敢于生育”的未来。否则,再高的补贴,也难挡人口下滑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