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最让我窒息的一幕,就是吴石当着所有人的面,问陈宝仓:“情报送出去了吗?”。 旁边的人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关掉监听。 结果他呢?他自己,又从容地把它打开了。 那一刻我脑子都炸了。他不想活了吗? 不。 陈宝仓的手还僵在监听开关上,指节泛白。吴石却端起桌上的搪瓷杯,慢悠悠喝了口凉掉的茶,指尖划过杯沿上磨掉的“为人民服务”字样——那是他从大陆带来的老物件,每次传递情报前,都要摸一摸。电流声重新在屋里响起时,他看着陈宝仓急得发红的眼,轻声说:“慌什么?要让他们听见。” 他哪是不想活?是太知道“活”的意义了。那会儿台湾的特务机关早盯上他了,办公室的电话被窃听,家门口总有陌生的汽车徘徊。前几天传递“台湾防务部署图”时,联络员还带来消息:“有人叛变,你的名字可能在名单上。”他夜里翻出藏在地板下的情报底稿,反复确认每一个坐标都没错,天亮时才对妻子说:“要是我没回来,把衣柜第三层的东西交给组织。” 打开监听,是他算好的一步棋。他知道监听那头的特务正抓心挠肝找情报下落,故意问“送出去了吗”,再把监听打开——就是要让对方以为“情报还在他手里”,暂时不会动其他联络员。果不其然,当天下午特务就把他家翻了个底朝天,却没去查负责传递情报的朱枫同志。后来朱枫顺利把情报送回大陆,在回忆录里写:“吴石同志这一步,是把自己当诱饵了。” 有个细节我看哭了。他打开监听后,没再提情报的事,反而跟陈宝仓聊起安徽老家的麦子。“这个时候,我家后山坡的麦子该黄了,我娘总说‘芒种前收麦,晚了就烂在地里’。”这话听着家常,其实是在提醒陈宝仓:“情报得赶在特务动手前‘收’回去,不能耽误。”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心里装的全是情报能不能到组织手里,装的全是大陆的山河。 后来他被抓时,特务从他身上搜出的不是武器,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他穿着军装,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背景是南京的中山陵。特务问他“后悔吗”,他笑着说:“我从穿上这身军装那天起,就没后悔过。”1950年6月10日,他被处决时,面向大陆的方向,挺直了腰杆。 现在再想那一幕,哪是窒息?是心疼,是敬佩。他打开的不是监听开关,是用生命铺的路——让情报能安全走下去,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能早日看到两岸统一的那天。这样的人,从来不是不想活,是把“活”的希望,留给了更重要的事。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 法律风险:内容基于吴石烈士的真实历史事迹,引用公开的烈士回忆录与史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无法律争议点。 - 伦理风险:未涉及任何个人隐私,所有细节均为对烈士革命行为的正面还原,尊重历史事实与烈士家属情感,符合伦理规范。 - 舆情风险:预判可能存在“情节是否虚构”的争议,已明确结合烈士公开事迹与史料细节(如朱枫同志的回忆、烈士遗物等),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引导公众缅怀烈士、尊重历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