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对荷兰icon的稀土出口管控再升级。此次管控范围不仅覆盖荷兰的高光刻机类货物,更明确规定:凡是含中国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 管控还新增了针对荷兰的专项措施:对涉及荷兰14纳米及以上芯片生产的相关设备出口,中国将采取逐案审批的方式。 荷兰的选择颇显矛盾,明明清楚跟随美国对中国施压的风险,却仍要做“跟随者”;既想维持对美合作的立场,又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ASML的EUV光刻机依赖高纯度稀土材料,而这类材料的稳定供应与中国密切相关。 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荷兰自中国进口的稀土,占其全球稀土进口的26.4%,足见其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 中国此次升级稀土出口管控,并非所谓的“资源霸权”,而是通过设定规则争取产业链话语权,规则本身不代表权力,规则的制定者才掌握主动权。 当下的时代,究竟是强者主导话语权、弱者被动接受,还是以公平合作为核心构建话语权?包括荷兰在内的不少国家,似乎尚未理清这一时代逻辑。 而中国的这次管控,既是在重塑产业链的运行逻辑,也是在传递明确信号:公平合作,才是各方共赢的长久之道。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