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类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中,印度的“搅局”操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区域

信息拾者 2025-11-03 14:15:39

在全球各类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中,印度的 “搅局” 操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治理,只要有它参与的场合,总能看到各种出人意料的 “插曲”,让原本顺畅的合作进程被迫停滞或偏离方向。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这个旨在促进南亚国家互助合作的组织,曾被寄予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厚望,却在印度的频繁操作下逐渐沦为 “摆设”。 2016 年,印度以 “跨境恐怖袭击” 为由突然宣布退出在巴基斯坦举行的 SAARC 峰会,还联合孟加拉国、不丹等国集体抵制,直接导致峰会被迫取消。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在 SAARC 内部 “使性子”,此前多年,它多次以双边矛盾为由阻挠区域合作项目推进,原本计划建设的南亚公路网、铁路网因为印度的消极配合迟迟无法贯通,就连跨境电力合作、水资源共享等惠及各国的民生项目,也常因印度的单方面搁置而夭折。 更让人无奈的是,印度一边阻碍 SAARC 框架下的多边合作,一边又积极推动不包括巴基斯坦的 “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这种 “合则用、不合则弃” 的做法,让南亚区域合作陷入分裂困境。 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印度的 “搅局” 功力同样凸显。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多哈回合谈判曾是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契机,却因印度的强硬态度多次陷入僵局。 2019 年,WTO 拟推进农产品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协议,印度突然提出额外诉求,要求将粮食安全问题与补贴政策强行绑定,且拒绝任何妥协方案,导致谈判功亏一篑。 更让人费解的是,印度一边享受着 WTO 框架下的贸易优惠,一边频繁违反多边规则,对多国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仅 2023 年就发起了 30 多起反倾销立案,涉及钢铁、化工、电子等多个领域。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印度的 “撂摊子” 操作更是屡见不鲜,2019 年突然宣布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理由是 “保护本土产业”,可当时 RCEP 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印度的退出不仅打乱了协定推进节奏,也让东南亚各国的合作计划被迫调整。 在国际安全与发展合作领域,印度的 “搞事情” 同样让人头疼。 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印度作为观察员国时就频繁试图插手内部事务,2017 年正式加入后,更是多次在反恐、禁毒等合作中设置障碍,还试图将双边领土争端引入多边机制,导致 SCO 部分区域合作项目难以推进。 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印度虽然派出了较多维和部队,却多次因自身诉求未得到满足而消极执行任务,甚至曾以 “待遇问题” 威胁撤回维和人员,影响了维和行动的连贯性。 在气候变化合作中,印度的表现也充满矛盾,一方面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却拒绝接受量化减排目标,还多次阻挠《巴黎协定》的落实细节谈判,让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步履维艰。 就连在一些技术性国际组织中,印度也不忘 “搅局”。 国际电信联盟(ITU)推进 5G 标准制定时,印度明明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动本国不成熟的技术方案,试图撼动已形成共识的国际标准,导致标准制定进程延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农产品标准谈判中,印度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利益,无视科学检测数据,执意提高进口农产品准入门槛,引发多个农产品出口国的不满。 从区域联盟到全球组织,从贸易谈判到技术标准制定,印度的一系列操作都印证了 “搅屎棍” 的标签并非空穴来风。 它总是以自身利益为唯一出发点,稍不如意就翻脸撂摊子,既不顾及多边合作的整体利益,也无视其他成员国的合理诉求,这种缺乏大国担当的行事风格,不仅让很多国际组织的合作效率大打折扣,也让印度自身的国际信誉受到不小影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信息拾者

信息拾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