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特朗普在对乌援助上的反复态度 特朗普对乌军援“变脸秀”:反复横跳背后的三重算计 2025年7月,美国对外政策上演一场诡异“变脸”:7月初特朗普叫停运往波兰的“爱国者”导弹;不到一周后,白宫突然宣布恢复对乌军援并承诺“输送更多防御性装备”。这仅是特朗普任期对乌政策反复的冰山一角——从2024年宣称“坚决反对援乌”,到2025年提议“北约买单援乌”方案,其立场摇摆幅度之大引发全球瞩目。 军工复合体的暴利引擎 军援政策急转弯背后,美国军火商始终是最大赢家。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巨头订单激增。特朗普政府巧妙将无偿援助转为有偿军售,甚至要求乌克兰以稀土开采权等战略资源作为抵押。这种“资源换武器”模式形成双重绑定:既让军火商赚取超额利润,又使乌克兰经济命脉受制于美国。军事分析师指出,每次军援政策转向,相关军工企业股价均出现异常波动。 成本转移的“甩锅”艺术 特朗普深谙转嫁成本的算计。2025年7月提出的“北约分摊”方案堪称典型案例——美国提供武器,盟国承担费用。该策略巧妙对接北约2035年国防支出达GDP5%的计划,既规避“消耗美国纳税人金钱”的舆论压力,又能通过武器出口二次获利。德媒尖锐指出,这实质是将乌克兰危机转化为美国的军售流水线。 国内政治的走钢丝游戏 共和党内部对军援存在严重分歧:亚太派要求缩减援乌以应对中国;传统鹰派则主张持续压制俄罗斯。特朗普的反复实为政治平衡术。暂停军援时强调“美军库存告急”;恢复援助时高呼“帮助乌克兰自卫”。这种矛盾话术恰恰折射出其在党内派系间的周旋,外交政策沦为国内权力博弈的工具。 纵观特朗普的对乌策略,“美国优先”始终是核心逻辑。军援反复本质是笔生意:用乌克兰战场测试新武器性能,为军火商打开销路;用盟友资金分担成本,维护自身霸权;借战事消耗俄罗斯实力,巩固地缘影响力。当德国《明镜》周刊追问停援原因时,白宫闪烁其词的态度已说明一切——这场“变脸秀”没有道德准则,只有利益天平上的精算砝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