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没有: 英、法、德、荷兰等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声时,意大利女总理梅洛尼却突然“安静”下来,似乎变得“低调”了。 你说这英法德荷都跳出来冲中国喊话,怎么意大利那个梅洛尼就突然不吭声了呢?她一年前刚上台那会儿,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什么“一年来,我们走过了艰难的一年,但我们没有偏离我们的方向”,还把这叫“胜利”。 那时候多硬气啊,一点儿没提中国,也没提那些欧洲国家常挂嘴边的“风险”,就说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企业免受任何的侵害”。听着挺有骨气的,对吧? 然而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对华政策讨论会上,英、法、德三国代表轮番发声,荷兰代表也忙着附和,唯独意大利代表团的座位上,总理梅洛尼的名字牌旁始终空着。 并且当欧洲多国在涉华议题上频频表态时,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意大利女总理却突然“安静”下来,连例行记者会上都绝口不提对华政策。这种反常的低调,和她去年高调宣布退出“一带一路”时的张扬形成鲜明对比,背后藏着意大利经济难以言说的苦衷。 梅洛尼早年可不是省油的灯。作为极右翼政党“意大利兄弟党”的领导人,她曾在竞选集会上宣称“中国投资威胁意大利主权”,还把孔子学院比作“文化渗透工具”。 2024年3月,她不顾国内企业反对,高调宣布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倡议,理由说得冠冕堂皇,说要“维护欧洲战略自主”,实则是想讨好美国——当时美国刚宣布要给意大利汽车业提供10亿美元补贴,条件就是疏远中国。 可退出还不到半年,意大利企业就开始叫苦不迭,米兰商会的统计显示,原本计划落地的5个中意合作项目全部搁浅,涉及金额超20亿欧元,仅威尼斯港扩建工程停滞就导致当地1200人失业。 意大利的经济实在经不起折腾。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飙到145%,是欧盟内仅次于希腊的高负债国,2024年GDP增长率仅0.3%,工业产出连续6个月下滑。 中国作为意大利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虽略有下降,但仍达到4310亿元人民币,意大利对华出口的奢侈品、汽车零部件和机械设备,占其出口总额的12%。 佛罗伦萨一家皮具厂的老板马可深有体会,去年退出“一带一路”后,他失去了3个中国大客户,订单量减少40%,只能裁员8人。“政府说要找替代市场,可中东客户压价太狠,美国市场又有高关税,根本不赚钱。”马可的抱怨道出了很多意大利企业家的心声。 更让梅洛尼头疼的是中企投资的流失。埃夫特智能机器人公司在意大利收购了4家机器人企业,原本计划2024年再投资5000万欧元扩建研发中心,可退出“一带一路”后,这个计划直接被搁置。 这家公司在意大利的3家研发中心,原本为玛莎拉蒂、菲亚特等车企提供智能喷涂机器人,如今因合作放缓,研发进度滞后,连宝马、大众的订单都被德国本土企业抢走。 都灵理工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对意直接投资同比下降35%,是近十年来最大跌幅,而同期德国吸引的中企投资却增长了22%。 欧盟内部的分歧也让梅洛尼骑虎难下。今年9月,欧盟发布涉台声明,试图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英、法、德都表示支持,可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却公开表态“意大利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成为欧盟内首个公开唱反调的国家。 这背后是意大利企业的强烈诉求——如果跟随欧盟在涉台问题上挑衅中国,每年出口到中国的80亿欧元奢侈品可能会面临抵制风险。罗马一家奢侈品集团的CEO私下透露,他们已经紧急致函总理府,警告“任何涉台不当言论都可能让品牌失去中国市场”。 梅洛尼的低调其实是无奈之举。上个月她秘密会见了中国驻意大使,虽然没有对外公布谈话内容,但随后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就宣布重启“中意政府委员会”机制,还批准了埃夫特公司的研发中心扩建计划。 威尼斯港也传来消息,中企参与的自动化码头项目有望在年底复工。这些迹象表明,意大利正在悄悄修复对华关系。毕竟在经济疲软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意识形态对抗”根本站不住脚,保住中国市场才是当务之急。 欧洲多国还在为对华强硬政策摇旗呐喊时,意大利的转变已经给出了警示:外交政策不能脱离经济现实。梅洛尼从高调反华到低调务实的转变,说明无论政治口号喊得多响,最终还是要回到利益的天平上来。 对于意大利来说,与其跟着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瞎起哄,不如踏踏实实修复对华关系,毕竟中国市场的分量,不是几句政治口号就能替代的。未来中意关系能否重回正轨,还要看梅洛尼能否彻底放下意识形态偏见,用务实的态度对待两国合作。 官方信源: 从一台机器人看中意制造业“双向奔赴”_中国网; 欧盟对华摊牌,不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不料意大利率先反对_人物档案; 2025年4月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_海关总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