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意外发现,有63名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小兵突然大声说:“俘虏都是刘光子一个人抓的!”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抢在敌人登陆前发起反击,第63军军长傅崇碧主动扛起右翼突击任务,目标是分割并歼灭英第29旅。 这支英军部队里,“皇家格罗斯特营”堪称王牌中的王牌,有着150年历史,曾在殖民战争中突出重围,被英皇授予双帽徽特权,号称“皇家陆军双徽营”。 他们配备了火炮、坦克,加上配属部队,实际兵力已达一个团的规模,驻守在易守难攻的雪马里地区。 4月22日夜,第63军突然发起攻击,第561团迅速突破临津江,抢占据点、缴获坦克,一步步将格洛斯特营逼入绝境。 “联合国军”派出菲律宾营、美军第65团等部队多路救援,都被志愿军顽强阻击。 4月25日清晨,总攻打响,187师采取正面攻击加迂回穿插的战术,把格洛斯特营残部死死包围。 时任561团1营2连班长的刘光子,带着两名新兵冲上一处小高地,负责监视公路、防止敌人逃跑。 这个1921年出生于内蒙古杭锦后旗的战士,此前已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太原战役、兰州战役,两次荣立战功,身上带着老兵的沉稳与果敢。 就在监视过程中,刘光子发现八九个英军士兵偷偷钻进树林,他立刻让两名新兵在岩石后掩护,自己则悄悄跟了上去。 没想到这一追,竟撞破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山梁下,格洛斯特营的一个炮兵连正乱糟糟地收拾装备,准备趁乱逃走,足足有上百人。 刘光子没有退缩,他瞅准时机,猛地扔出一颗手雷。 手雷爆炸的浓烟瞬间笼罩了敌群,他趁机端起苏制PPS-43冲锋枪,一边扫射一边大喊,用刚学会的简单英语喊着“缴枪不杀”,还故意喊出“一营向左,二营向右”的口号,制造出大部队包围的假象。 浓烟散去后,黑压压的敌军让刘光子也捏了把汗,他担心敌人反应过来反抗,立刻朝着天空扫了一梭子弹。 这突如其来的震慑让本就惊慌失措的英军彻底没了斗志,纷纷放下武器举起双手。 有几个顽固分子试图捡枪反抗,被刘光子果断点射击倒,剩下的人再也不敢妄动。 押解过程并不轻松,途中有俘虏想趁机逃跑,刘光子再次扔出手雷震慑,硬生生将这支长长的俘虏队伍带到了己方阵地。 可谁也没想到,立下如此奇功的刘光子,竟然没主动上报。 他憨厚腼腆,又想着自己是从国民党军解放过来的,一下子抓这么多俘虏,怕上级不信,只上报了2个。 直到部队清点战俘时出现“无人认领”的僵局,跟着他的两名新兵实在按捺不住,悄悄向营部“告密”,这才揭开了真相。 团领导起初也难以置信,直到带着刘光子去战俘营,经俘虏们当场指认,才确认这63名英军确实是他一人俘获。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军,志愿军司令部授予刘光子“孤胆英雄”荣誉称号,记一等功。 1952年,他被朝鲜授予“十级战士勋章”和“二级孤胆英雄”称号,受到金日成的接见。 1953年赴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时,斯大林特意接见他,好奇地询问俘获经过。 1960年,他再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还亲自赠送他一支半自动步枪。 他使用过的那支苏制冲锋枪,如今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那段传奇历史的见证。 1958年,刘光子复员回乡,先后担任乡武装部部长、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他从未因英雄身份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对子女的要求只有“做人要多做少说”。 这位在战场上单枪匹马震慑百人的英雄,在和平年代里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默默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