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两次放尽了俄国的血,俄国扩张的气运基本给打光了,一战前沙俄人口1.67亿,结果一战开打损失了700万人,击垮沙俄迫使倒台间接导致沙俄内战损失了500余万人,硬生生打断了沙俄的工业化进程。 整个二十世纪前半段,一次大战打垮了沙皇,二次大战又差点让苏联灭国。 这两次冲击,把一个原本雄心万丈、准备追上西欧的帝国,硬是拖进了几十年的恢复期。 一战前的沙俄,其实已经在追赶工业化了。 彼得大帝打下基础,十九世纪中叶农奴制废除以后,俄国开始有点资本主义的影子。 等到1860年代,铁路开始铺,机器引进来,外资进得飞快,到1900年前后,俄国成了世界第五大工业国。 但这个崛起的路子不稳,外资控制了大半工业,债务沉重,社会阶层差距巨大。 农民成了工业化背后的牺牲品,城市工人又多又穷,国家表面看光鲜,其实是外强中干。 一战的爆发,对俄国来说就像一记闷棍。 1914年一开打,沙皇政府几乎是凭着“面子”和“盟约”参战的,但国内的工业根本支撑不起来。 东线战场激烈,德国人装备精良,俄军供给严重不足。 到1916年,俄国经济就崩了,工厂大批倒闭,失业潮汹涌,前线士兵拿不到靴子和饼干,后方罢工暴动成了日常。 那时候的俄国就像一个巨人,身子大,但全身漏洞,士兵厌战、将领失望、民众饿肚子。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就是一战的持久僵局。 尼古拉二世执意亲临前线,让后方的政务落到皇后手里,又被拉斯普京影响决策,大臣会议失去权威,各级官员只顾自保。 1917年春天,民众的愤怒终于爆了。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临时政府还想硬撑着打下去,结果只撑了几个月,十月革命随即到来。 这一连串的崩塌,本质上就是被一战榨干的结果。 维基百科统计,一战中俄国军人死亡超180万人,平民死亡约150万,总损失超过三百万人。 可这些只是战争本身的数字,更大的灾难在后头。 一战一结束,整个国家进入内战。 红白双方混战,外国干涉军趁乱进来,各地饥荒、瘟疫爆发。 1917到1922年间,死亡人数可能超过七百万到一千五百万人,有学者估算高达一千八百万。 其中大约有五百万人死于战争本身,六百万饿死,七百万病死。 俄国这时候的人口几乎被一口气削了十分之一,原本的工业基础彻底断裂,铁路毁了、工厂停了、机器生锈。 1900年代末的“世界第五工业国”,几乎一夜回到十九世纪,国家元气耗尽,农民重新流回土地,整个经济结构重回农业为主。 苏联后来那套工业化,其实就是在废墟上重建,可苏联的重建速度确实惊人。 1928年开始搞五年计划,重点砸重工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重工业产值翻了四倍。 苏联的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赶超,军工体系完善,钢铁、煤炭、石油全上量,1930年代末已经能和德国硬碰硬。 但这个“赶”的代价极大——农业几乎停滞,大量农民被强制集体化,粮食出口换外汇,国内老百姓日子很苦。 这种以国家意志主导的工业化模式,速度快,但底子薄,一旦遇到战争,后果比任何国家都要惨。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一打响,德国第二次对准的,还是俄国,这次的规模更大,结果也更血腥。 德军几乎倾全国之力进攻苏联,六个月打到莫斯科郊外。 这场“东线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场——几千万军民死去。 按照俄罗斯政府的数据,苏联人口损失大约2660万,其中军人死亡约870万,这意味着差不多每十个苏联人,就有一个在战争中死了。 战争对国家的破坏几乎无以复加,四分之一的资本财力被毁,到1945年,苏联工农业产值暴跌,三十年都没恢复到战前水平。 德国等于是两次把俄国打空了,第一次打掉了帝制,第二次差点打掉国家本身。 一战让俄国社会彻底洗牌,二战又一次让苏联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虽然苏联最终赢了德国,占领东欧,国防地位看起来很强,但从人口、经济的角度,实际上它已经透支了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