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记者:中国和印度有领土争端。高志凯先生:中国不是印度的敌人。印度真正的敌人是喜马拉雅山。但是印度不应该和喜马拉雅山打架。 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两国之间,像一道天然屏障,挡住季风,也挡住误解。印度记者直指领土争端,高志凯却一笑置之:中国不是敌人,真正的对手是那座大山。但大山不讲道理,印度若一头栽进去,又该如何脱身? 印度媒体人抛出问题,直问中印边境那点事。高志凯没绕弯子,直截了当回击:中国从没把印度当对手。两国间那些边界分歧,说到底是历史遗留,通过对话就能摆平。印度最大的麻烦,其实是喜马拉雅山脉那道天堑。它不光是地理障碍,还带来气候乱象,让发展处处碰壁。别跟山较劲,得学着跟它和解。 这不是空谈。高志凯这些年多次在论坛上点明这点。2025年6月,他在观察者网文章里就说过,翻越八千米高峰本就难如登天,何必把邻居当假想敌。印度记者追问领土争端,他总强调,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从不主动挑事。想想1962年那场冲突,印度先越线设点,中国自卫后还主动后撤,留出缓冲区。这份克制,摆在那儿,谁也否认不了。 中印关系,总绕不开边境这根弦。但中国立场稳如泰山:对话第一,合作共赢。2024年12月18日,第23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在北京举行。王毅主任和多瓦尔坐下谈边界管控,达成六点共识:加强巡逻协调、细化规则、推动跨境合作。窗外北京的冬日阳光洒进会场,两人交换文件,强调边界稳定关乎两国大局。 而边境摩擦呢?加勒万河谷2020年那次,中国巡逻队遇印度越线,冲突后迅速建机制,多次邀印方谈判。洞朗2017年对峙,中国施工被堵,也通过热线协调,和平收场。中国从来不把印度当必须对抗的对象,总推坐下来谈。反观印度,总把资源砸在边境基建上,说是应对中国,其实是在跟喜马拉雅山死磕。 这基建代价不小。印度边境公路组织从2020到2024年,工人因高原作业遇难上千。拉达克高原海拔高,氧气少,塌方雪崩频发。2023年底,北阿坎德邦雪崩埋了54名工人,救出46人,8人没了。气象局早发红色预警,可为赶进度,还是让工人上阵。这哪是跟中国比拼,分明是拿人命填山沟。 喜马拉雅山的影响,远不止边境。它是印度气候的“推手”。山脉挡季风,导致德干高原夏天热到48度,土地裂开。2022年小麦产量跌了10到15%,国家只好限大米出口。雨季一来,西南季风倾盆而下,恒河平原变水乡。2023年7月,亚穆纳河水位飙到154米,泰姬陵基座泡水,350万人流离。阿萨姆邦每年农田冲毁10万公顷,泥沙埋秧苗。 这些灾害,直击印度饭碗。耕地面积比中国多35万平方公里,可粮食产量不到一半。32.8%的耕地靠天吃饭,一旱一涝丢3000万吨粮食,够几千万人口吃一年。印度投200亿美金修堤坝,40%设施超50年,洪水一来照样决口。恒河河床年抬3厘米,下次水患更猛。冰川融化比20世纪快一倍,雪崩洪水加剧,全是山在作祟。 中国在西藏搞基建,从不乱来。监测地质,配氧气设备,轮班防高原病。进度稳,安全重。印度要是把边境钱转去水利灌溉,提升雨养地,就能少些损失。说白了,喜马拉雅不是敌人,是考验。跟它对抗,只会自讨苦吃。 中印都是人口大国,都得发展经济、管民生。边界问题放一边,一起扛气候挑战。建交75周年是好节点,联合监测冰川,共享防洪数据。两国合作,不光解边境,还能帮印度稳粮食、减灾害。中国从来不威胁印度,那些被山夺走的命、被水毁的田,才是真麻烦。 搁这儿想通了,印度就该调整眼光。别盯着中国,学跟自然处好关系,跟中国搭把手。两国携手,百姓日子才好过。打败印度的,从来不是中国,而是跟山的瞎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