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后悔都来不及啦。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现在最难过的估计是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立陶宛多次喊话,要恢复外交,加强交流,但是我们没有惯着立陶宛,现在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看到自己的兄弟国家爱沙尼亚和我们加深了合作与交流,后悔都来不及啦。 故事的转折点要回到 2021 年,当时立陶宛在未与中方协商的情况下,同意台湾方面以 “台湾” 名义设立所谓 “代表处”,这一举动直接触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中方迅速回应,将两国外交关系从大使级下调至代办级,经贸领域的连锁反应也随之而来。 短短一段时间里,立陶宛对中国的商品出口额降幅超过九成,超过一千家企业因供应链中断陷入经营困境,连作为经济支柱的克莱佩达港都感受到了寒意,货物吞吐量下降 40%,仓储空间空置率一度达到七成。这些实实在在的损失,成了立陶宛不得不面对的硬伤。 之后的几年里,立陶宛开始频繁释放想修复关系的信号。尤其是 2025 年 9 月新总理鲁吉涅内上任后,48 小时内就接连放话要 “重启” 对华关系,不仅把中方从所谓 “重大安全挑战” 名单中移除,还表示要推动双边外交代表级别回升。 但关键问题上,立陶宛却始终没有松口 —— 对于那个引发争端的台岛 “代表处”,鲁吉涅内明确表示 “不更名、不取缔、不讨论”,还要求中方先迈出第一步。 总统瑙塞达也跟着降温,说 “不要对修复关系抱太高期待”,话里话外透着既想求和又不愿让步的纠结。这种 “前进半步、立定不动” 的态度,自然得不到中方的积极回应。 而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的爱沙尼亚,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当年台湾方面也曾向爱沙尼亚提出类似设立机构的要求,爱沙尼亚内部虽有讨论,但最终选择了谨慎行事。 他们不仅坚决不批准以 “台湾” 名义设处,只允许设立非外交性质的 “台北” 经济文化办事处,还多次公开强调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种尊重原则的态度,为中爱关系保留了发展空间。 这次查赫克纳访华,更是把两国合作推向了新高度。会谈中,王毅外长提到明年是中爱建交 35 周年,希望以这个契机深化互利合作,查赫克纳也积极回应,直言 “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加强各层级交往”。 具体的合作成果很快落地:中方延长对爱免签政策,便利双方人文和商业往来;两国在低碳减排、数字经济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爱沙尼亚的啤酒、乳制品早已在中国市场受欢迎,中国的电动汽车也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新选择。 查赫克纳在演讲中甚至主动邀请中国游客和创业者前往爱沙尼亚,这份开放与务实,与立陶宛的摇摆形成了鲜明对比。 爱沙尼亚的选择并非没有考量。他们亲眼看到立陶宛因挑衅付出的代价,也清楚欧盟大国不会为这类争端提供实质性支持,更明白台湾方面的承诺多是虚幻的政治筹码。与其冒险树敌,不如守住原则换取实实在在的合作机遇,这种理性判断让爱沙尼亚收获了双赢。 如今,看着爱沙尼亚外长在北京收获满满,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的心情不难想象。当初因一步错棋陷入被动,后来又在关键问题上不愿彻底纠正,导致关系修复始终停滞不前。而爱沙尼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反而打开了合作的大门。 这其中的差距,或许就是瑙塞达最后悔的地方 —— 外交场上从来没有模糊地带,尊重核心利益才是合作的前提,一旦错失机会,再想追赶就没那么容易了。 信息来源:中国外交部关于王毅同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会谈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