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要重振工业化到底有多难?很多人觉得难在技术,其实不是,难在人上面!80年代

史记越玉门 2025-11-09 16:15:58

美国想要重振工业化到底有多难?很多人觉得难在技术,其实不是,难在人上面!80年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工具箱,男的女的都能修小物件,现在,别说拧螺丝,连换轮胎都找人代劳!   这种动手能力的退化不是个例,而是整个社会劳动力结构的缩影,也成了美国工业复兴路上最绕不开的坎。   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制造业岗位空缺还有413000个,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仅6月的制造业空缺岗位就有415000个,专家早就预警,要是企业真的把海外工厂迁回本土,这个缺口只会越拉越大。   开利全球公司就遇到过这种窘境,每20个岗位只能招到1名合格申请人,不是技术要求多离谱,而是能熟练操作设备、愿意沉下心干实业的人太少了。   美国制造商协会早就把“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劳动力”当成长期首要挑战,这个问题比贸易摩擦、成本上涨更让企业头疼。   核心问题出在教育体系的错位上,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不上大学就是失败者”的想法,高中辅导员眼里只有升学率,压根不会给学生推荐制造业相关的职业方向。   结果就是大量大学毕业生挤在办公室找不到对口工作,而工厂里急需的熟练技工却一工难求,形成了高学历闲置和技能工短缺的奇怪矛盾。   更讽刺的是,现代工厂早就不是以前那种油污满地的样子,很多车间干净整洁还充满高科技,但这种印象压根没传递给年轻人,大家宁愿去服务业拿差不多的工资,享受灵活工时和舒适环境,也不愿走进工厂。   职业教育的衰落更是雪上加霜,虽然美国也有学徒项目,但政府的做法完全是自相矛盾。   一边推出“让美国再次拥有技能”计划,喊着要创造100万学徒岗位,要求各州把10%资金用于学徒培训。   另一边却大幅削减蓝领培训经费,甚至想取消有60年历史、曾为造船厂输送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队”项目,16亿美元的劳动力培训经费被砍,所谓的技能提升计划只能是空谈。   移民政策也在拖后腿,美国一直依赖移民补充蓝领劳动力,但收紧的移民政策让不少潜在劳动力流失,原本能填补缺口的群体进不来,本土劳动力又跟不上,缺口自然越来越大。   可能有人觉得提高工资就能解决问题,毕竟有数据说美国熟练管道工年薪能到63万,比普通硕士还高,但实际情况没这么简单。   蓝领职业的污名化已经根深蒂固,在很多家庭眼里,孩子去工厂干活就是没出息的表现,这种价值观不是短期涨工资就能扭转的。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没接触过动手实践,就算愿意进工厂,也需要企业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培训,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专门为退役军人开设12周的先进制造学院,就是因为招进来的新人大多缺乏基础技能。   企业自己想破局也难,就算像Steelcase公司那样组织学生参观车间,想改变大家对工厂的刻板印象,也很难撼动整个社会的认知偏差。   劳动力结构的断层一旦形成,再想修复就要付出巨大代价。   美国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没有资金,真正缺的是愿意动手、具备动手能力的劳动者,缺的是尊重技能、重视实业的社会氛围。   工业化从来不是靠几个高科技工厂就能撑起来的,它需要庞大的技能劳动力群体作为支撑,需要从教育、文化、政策多方面形成合力。   当一个国家的人连基本的动手能力都退化了,连蓝领职业都得不到尊重了,再宏大的工业化计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重振工业化的本质,其实是重振对劳动的尊重、对技能的重视,这比建工厂、买设备难得多。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底气,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动手能力里,也藏在对技能人才的态度里。你觉得美国能扭转现在的劳动力困境,成功重振工业化吗?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