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里,来了三次。 国际奥委会那帮人,就差把“求求你”写在脸上了,变着法儿地想

娱妮相约娱乐 2025-11-10 11:08:46

五年里,来了三次。 国际奥委会那帮人,就差把“求求你”写在脸上了,变着法儿地想让中国再办一次奥运会。 为何现在各国对奥运避之不及?核心原因很简单:投入巨大却难以盈利。 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办奥运时,原本预算1.2亿美元,最终花费飙升至15亿美元,欠下的债务靠征收30年烟草特别税才还清,当地老人至今还调侃“这辈子抽的每根烟都在还奥运债”。 雅典2004年奥运的境遇则更不堪,为了彰显“文明古国”的排面,新建22个场馆,赛后却大多被废弃。 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跑道长满杂草,游泳馆的水循环系统早已锈迹斑斑,80亿美元的亏损更直接成为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最近的东京2020年奥运因疫情延期,亏损更是创下纪录,总支出超3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达2100多亿,新建的国立竞技场赛后利用率不足30%,除了偶尔承办几场足球赛,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着。 然而就在全球都把奥运办成“亏本买卖”时,中国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2008年北京奥运总直接支出188.59亿元,不仅没超预算,还通过后续运营实现了长效收益。 作为主体育场的鸟巢没有重蹈雅典场馆的覆辙,而是转型为“文体综合体”,2023年一年就承办了56场大型活动,既有汪峰、周杰伦等歌手的演唱会,也有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这样的顶级赛事,全年营收超3亿元。 水立方的运营则更显巧思,冬天改造为“冰立方”承办冰壶赛事,夏天恢复水上项目,去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周边商业配套也随之火爆,单是文创产品销售额就近5000万元。 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更是将“性价比”与“影响力”做到了极致。 赛事期间全球数十亿人次通过数字平台互动,中国国内电视收视人次突破6亿,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三倍多。 赛事的赛后效应同样值得称道,冬奥会直接带动3.46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河北张家口的滑雪场数量从2015年的19家增至如今的54家,2023年当地冬季旅游收入达240亿元,同比增长20%,不少村民靠着开民宿、当滑雪教练实现了脱贫。 巴赫在闭幕式上公开评价“这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这话并非客套,而是国际奥委会亲眼见证中国将“亏本赛事”打造成“盈利典范”后的由衷认可。 21世纪以来的10届奥运会中,能实现盈利的仅有2000年悉尼和2008年北京,其余赛事不是严重亏损就是勉强保本。 伦敦2012年奥运亏了30多亿英镑,里约2016年亏了21亿美元,东京更是创下了奥运亏损的纪录。 反观北京奥运,不仅没留下债务,还沉淀下一批能持续盈利的场馆。 这种“账本实力”让国际奥委会不得不依赖中国,他们推出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喊了十年“精简办赛”,要求减少新建场馆、控制运营成本,可除了巴黎靠着赞助商支持勉强做到不亏,其他城市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 中国办赛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将赛事与城市发展统筹考量、算好“大账”。 2008年北京奥运时投入800亿元修建的5条地铁线,如今每天输送客流超200万人次,占北京地铁总客流量的18%;当年建成的奥林匹克公园,如今已是北京市民最爱的休闲场所,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 2022年冬奥会则把“可持续”理念贯彻到了极致,所有场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赛后也都有明确的复用规划。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转型为全民健身中心,冰面可根据需求调整为速滑、冰球等不同场地;张家口的雪场在冬季赛后转型为夏季露营基地,实现全年无空档运营。 这种将赛事遗产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能力,正是国际奥委会最急需的。 而且中国办奥运始终以体育为核心,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都聚焦于奥林匹克精神,这种纯粹性反而让赛事更具感染力。 巴赫第三次访华时,特意带来一份“2036年奥运申办建议清单”,其中明确写着“推荐中国多个城市联合申办”。 但中国显然不会轻易接招,办奥运终究不是做慈善,没必要当别人的“接盘侠”。 国际奥委会与其一次次带着方案上门游说,不如好好思考如何让奥运回归本质——少些商业套路,少些政治杂音,把成本降下来,把观赏性提上去。 真到了那一天,不用他们劝说,自然会有国家主动争抢申办权。 如今这副恳切模样,与其说是看重中国的实力,不如说是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娱妮相约娱乐

娱妮相约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