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真的太蠢了!现在还没有看明白中国大陆的收台策略:高手不战而胜才是上策!十则围之不战而胜是全胜! 外界总喜欢盯着某个“行动日”——在某一天发动军事行动、改变现状。 但如果把注意力从“什么时候动手”转到“什么时候撑不住”,看法就完全不同。 前者是找机会的思路,后者是靠时间和耐心把对方逼到绝路的思路。 这两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战略路径与工具组合,也决定了最终胜负更可能是什么时候出现。 所谓“机遇论”的逻辑是:找一个窗口,短时间内用有限力量完成目标,讲究的是速度、突然性和最低成本。 支持这种思路的分析家会计算力量对比、外部干预的速度、行动成功概率和后续成本,目标是把风险压到可接受范围内。 问题在于,这类框架往往假设外部环境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而现实里,政治、外交、后勤和舆论都会在短时间里迅速反应,改变原先的条件。 进程论的思路恰恰相反:目标不是抓住某个“最佳时机”,而是通过长期、稳步的手段,改变对方的承受能力和选择空间,让“撑不住”的时刻慢慢来临。 这个过程包含多个层面:军事上的常态化存在感与封锁能力、经济上的长期施压与替代供应链、科技与产业链的围堵、外交上的孤立与分化,以及心理与社会层面的消耗。 关键不是一招见效,而是把多个压力源同时施加、长期维持,最终把对方所有可行选项压缩到一个小口子。 在军事层面,进程策略会持续通过常态巡航、演习和部署,建立一种“既成事实”的存在感,不一定要发起大规模攻击,但能通过频繁接触和管控,让对方的防御成本和心理压力逐步上升。 同时,配合封锁关键通道、限制高端技术与关键配件的流动,可以在更长周期内削弱对方的后勤与修复能力。 在经济层面,目标是通过产业链与金融手段制造长期合作,通过拉拢伙伴并重构供应链,使得被施压方在核心技术上难以取得替代来源。 外交上,进程策略致力于削弱对方的外部支援能力,不是单纯对某盟友发起压力,而是通过分化、经济诱导和外交影响,让潜在干预者的热情和能力减弱。 外部支援一旦趋于保守或延缓,原本依赖外援的防线就会逐渐显露疲态。 信息与心理战在进程中也占重要位置,制造信息压力、动摇社会信心、放大内部矛盾,这些都会在不引发直接军事冲突的条件下,加速对方的内部瓦解。 目标是把对方的政治意志、民生承受力与军事坚持力同时耗损,所以,“撑不住”的判断不是看某天某小时的风向,而是看一系列指标。 如,供应链是否保持运转?关键军备是否还能按期维护和补给?社会稳定和经济指标是否持续恶化?政治领导层的支持度和联盟的可靠性,是否在下降? 一旦这些变量长期朝不利方向发展,所谓“临界点”便可能自然而然到来,而不是由外部事件突然触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