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活了!”一小男孩上学频繁丢水杯,弄丢4个水杯后小男孩的爸爸终于忍不了了,最终爸爸做了一个决定,不给儿子买水杯了,直接拿一个袋子装好水给他带去学校。 “爸爸,今天我能不能再用个新水杯?我保证这次一定不丢!”听到儿子这句话,陈先生叹了口气,笑着摇了摇头:“不用了,今天带这个。”说完,他递过去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 事情的起因,说简单也简单:儿子一年时间,丢了整整四个水杯。每次丢的理由都千奇百怪:“忘在教室了”、“被同学拿错了”、“体育课太急没顾上”、“老师让排队,我放桌上就忘了”。 陈先生本是个脾气温和的父亲,但当第四个水杯也无影无踪时,他彻底无语了。很多家长都能理解这种“气笑”的感觉,明明不是大事,但气就气在那种“说过多少次都不改”的执拗。陈先生想了想,决定直接换成个塑料袋装水,给儿子一点小小的“教训”,让他正视这件事。 这件“小事”被传上网后,立刻火了。网友纷纷笑称:“笑不活了,这爸爸绝了!”、“教育方式满分,成本控制也满分。”、“这种方法比讲大道理管用多了。”但也有一些网友表示担忧:“孩子会不会觉得被羞辱?会不会因此自卑?” 陈先生后来回应说,他不是为了让孩子难堪,而是想让他真正明白“东西不是随便丢的”,因为那代表一种态度:对自己的责任心。 这件事其实挺典型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孩子经常丢铅笔、橡皮、水杯、饭卡,甚至书包。每次教育都像“左耳进右耳出”,久而久之,大人也失去了耐心。陈先生的做法,看似搞笑,其实是一种巧妙的“反向教育”。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负向激励”,意思是通过让人体验不便、尴尬或小小的挫折,从而增强记忆、调整行为。袋装水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行为提醒”。孩子每天看到那袋水,就会意识到:自己因为粗心付出了代价。 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家长越来越聪明,不再一味说教,而是用生活本身去启发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自己洗掉打翻的牛奶,有的让孩子自己修理摔坏的玩具,这些看似“小惩罚”的过程,其实是在教孩子理解责任、体会代价。 教育,并不总是温柔的言语,也不一定需要批评和奖惩,它可以是一袋水,一个行动,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 那袋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让一个孩子第一次懂得了“失去”的意义,也让更多人重新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成长。 信息来源: 5号视频丨儿子一年丢了4个水杯,爸爸送他上学时给了袋装水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