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中国民营星河动力火箭发射失败!发射22次,失败两次,成功率约90%,美国马斯克的spaceX呢? 星河动力这两次发射失败可惜归可惜,但从22 次发射 2 次失利、90% 的成功率,放在中国民营航天圈里那绝对是 “尖子生” 水平! 而马斯克的 SpaceX 能做到近 98% 的综合成功率,背后藏着的是十几年摔出来的经验、国家层面的输血和完全不同的赛道玩法,两家根本不是一个阶段的选手,硬比高低没意思。 星河动力2018 年才成立,满打满算也就七年时间,核心团队全是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些国家队出来的 “老航天”,90% 的人都有八年以上行业经验,说白了就是带着成熟技术底子创业,走的是 “稳健创新” 的路子,不像有些公司上来就搞天马行空的黑科技。 可为啥还会失败?第一次是 2023 年,火箭飞了 67.5 秒就姿态失稳,查来查去是一级发动机喷管的螺钉孔加工时操作不当,碳布层出了内部缺陷,属于生产工艺上的 “低级失误”,后来赶紧改了操作规程、强化了检验,才算把这个坑填上。 第二次就是刚发生的这次,一到三级都好好的,结果四级点火 510 秒后突然提前关机,卫星没入轨,现在还在排查原因,大概率是上面级动力系统的小毛病,这种问题在商业火箭高密度发射中其实挺常见,毕竟航天差一毫米、慢一毫秒都可能出岔子。 而SpaceX能走到今天,可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早期简直是 “屡败屡战” 的典范,和星河动力商业发射追求稳妥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两家本质上是中美商业航天发展环境和赛道的差距。美国早在 2010 年就给商业航天专门立法,后来又简化发射认证流程、搞税收优惠,NASA 还开放公共科研数据和专利,让企业能零成本用技术,相当于国家给铺路。 而我国民营航天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上面虽然越来越支持,但监管更严,讲究 “规范有序”,企业得自己找市场、筹资金,星河动力能拿到 “两重” 工程支持,已经算是民营里的佼佼者了。 从技术路线上看,SpaceX 走的是 “颠覆式创新”,可回收、多发并联、低成本,一下子把全球商业发射的门槛拉低了。 而星河动力现阶段只能走 “渐进式创新”,先把成熟的固体火箭做稳做量产,再慢慢研发 “智神星” 系列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毕竟固体火箭技术成熟、风险低,能快速打开市场,这也是没办法的选择,毕竟没有 NASA 那样的大金主给它烧钱试错。 但也别妄自菲薄,星河动力 90% 的成功率放在全球民营航天初创企业里绝对拿得出手。而且星河动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谷神星一号” 量产赚钱,“谷神星二号” 准备首飞,“智神星” 瞄准大型星座组网,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步。 网友惋惜归惋惜,可没人骂它,因为大家都明白,航天探索没有一帆风顺的,我国民营航天从无到有,能在短短几年内追上国际水平,已经够让人骄傲了。 马斯克的成功固然值得学习,那种 “快速试错、大胆创新” 的思路,还有政企协同的模式,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但国情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节奏,不能照搬照抄。 不需要急着和 SpaceX 比高低,只要能保持这种稳健发展的势头,把每一次失败都变成改进的机会,慢慢突破核心技术,迟早能在全球商业航天市场里分到更大的蛋糕。 毕竟航天比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长久的靠谱,星河动力能成为国内民营火箭的 “发射王”,已经证明了它的实力。毕竟,国航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营队,都在一步步往更高处走,这才是最让人踏实的地方! (每天更新,欢迎关注,喜欢文章的可以帮忙点个赞留条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