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反悔了!   当地时间11月11日,泰国总理阿努廷表示,泰国将不再遵守泰柬和

波览历史 2025-11-13 11:12:25

泰国反悔了!   当地时间11月11日,泰国总理阿努廷表示,泰国将不再遵守泰柬和平联合声明中的四点内容,将自行决定行动方针,并全力支持军队需求和行动。柬埔寨暂无回应。   一份刚签16天的和平协议说停就停,真的只是一颗地雷引发的连锁反应吗?泰国总理阿努廷的强硬表态背后,藏着的是边境争端的积怨,还是国内政治的算计?   11月10日上午,泰柬边境四色菊府发生地雷爆炸,4名泰国巡逻士兵受伤,这成为导火索。   次日,阿努廷就在边境视察时宣布暂停执行10月26日签署的和平联合声明,不仅要搁置12日释放18名柬埔寨被俘人员的计划,还明确表示泰国将自行决定行动方针,无需向任何国家汇报。   泰国军方更是直接定性“敌对状态仍然存在”,坚称涉事地雷是“新近埋设”的。   但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清楚,泰柬边境的地雷问题由来已久,这次的爆炸更像是一个被选中的借口。   要知道,2025年以来两国已经因为边境问题冲突不断,5月的短暂交火造成1名柬埔寨士兵死亡,7月的大规模冲突更是导致双方36人死亡、逾10万民众疏散,当时泰国还曾将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   短短几个月里,冲突与停火反复上演,足以说明这份和平联合声明本身就缺乏足够的互信基础,更像是双方暂时降温的权宜之计。   爆炸事件当晚,柬埔寨外交部就发文驳斥,强调边境雷区多是20世纪70年代内战遗留,因地形崎岖和边界未划定才未能清除。   柬埔寨国防部更是拿出《渥太华公约》缔约国的身份自证清白,要知道这个公约明确禁止使用和埋设新地雷,而柬埔寨早已提出2025年实现全境无雷的目标,截至2024年已清除超100万枚地雷及300万枚未爆弹药,15个省市已经实现“无雷化”。   更关键的是,柬埔寨长期接受国际社会的扫雷援助,仅中国自1999年起就累计为其清扫雷区逾100平方公里,发掘地雷近7.8万枚,惠及150万民众。   从这些实际行动来看,柬埔寨主动埋设新地雷的行为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反观泰柬边境的核心争议区域柏威夏寺周边,4.6平方公里的领土争端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1962年国际法院判定寺庙归柬,但通往寺庙的道路却在泰国境内、   这种地理上的矛盾让双方摩擦不断,2008年、2011年都曾因此爆发大规模冲突,这次的地雷事件不过是又一个爆发点。   中越曾经也面临长达1347公里的陆地边界争议,227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一度让双方剑拔弩张,甚至爆发过边境冲突。   但两国没有陷入“冲突-停火-再冲突”的恶性循环,而是通过长达30余年的谈判,以历史条约为依据,遵循互谅互让的原则,最终将争议地区大体对半划分,顺利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   对比之下,泰柬双方始终没有跳出“零和思维”,不愿意在领土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反而把边界问题当成国内政治的“泄压阀”。   就像这次阿努廷的强硬表态,背后就有明显的国内政治考量,他今年9月才出任总理,领导的是少数派政府,需要在4个月内重新大选,执政根基本就不稳。   在国内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展现对边境问题的强硬态度,成为他巩固支持率的有效手段,这和泰国历史上多位总理的操作如出一辙。   东盟的调停机制,为什么在泰柬争端中屡屡失灵?作为区域组织,东盟一直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但这种温和的调停方式在领土争端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7月的泰柬冲突中,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虽然促成了停火,但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续监督机制,导致双方很快再次爆发矛盾。   这和中越解决争端时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中越不仅建立了政府级会谈、联合工作组等多层谈判机制,还专门设立了技术专家小组处理具体问题,通过“一揽子解决”的构想达成共识。   而泰柬之间既没有这样完善的谈判框架,也缺乏互信的基础,泰国此次强调“无需向任何人汇报”,更是直接关闭了第三方调停的空间。   阿努廷此次的强硬表态,不仅是对柬埔寨的施压,也是对泰国军方的示好。泰国军方在国家政治中一直拥有重要话语权,而阿努廷的政府需要军方的支持来稳固执政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泰国国内一直存在要求撤销与柬埔寨相关边境协议的呼声,保守派和民族主义团体指责之前的政府在谈判中损害了国家利益。   阿努廷的做法,正是迎合了这部分选民的情绪,试图通过民族主义口号为即将到来的大选加分。但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中越解决边境问题后,两国边境地区成为经济合作的热点,贸易额持续增长,民众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而泰柬的反复冲突,不仅让双方经济受损,还影响了在东盟地区的形象,更让边境地区成为不稳定的“火药桶”。   信息:泰国总理重申将不再遵守泰柬和平联合声明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1-11 23:29

0 阅读:38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