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儒三家的终极之境——兼说儒家为何要立圣贤志? 有头条友留言问:“儒家为什

上善若茶说 2025-11-13 19:41:20

释道儒三家的终极之境——兼说儒家为何要立圣贤志? 有头条友留言问:“儒家为什么要立圣贤志”?佛家是为了超越生死、证得本觉,道家是为了顺应自然、与道合一,那儒家呢? 借这个机会,谈一谈释道儒三家修行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释家:破执证真的涅槃本寂 释门以“生死轮回”为根本忧,所求非“永生不死”,而是亲证“诸法空相”的涅槃实相。此非消极避世,而是依“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照破五蕴假合的“我执”与“法执”——并非否定“生灭”的现象假有,而是彻见现象背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本性。所谓“要离生灭,须识本真”,“明心见性”不是求得一个“不生”的实体,而是悟入“生灭即涅槃”的当下:念念无住,不被烦恼系缚,便证得如如不动的心体。这份自在,是破尽二元对立后的究竟澄明,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的现量境界。 道家:体道合真的逍遥无待 道家向往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非肉身飞升的世俗神话,而是精神上“体道、悟道、合道”的绝对自由。老子言“复归于婴儿”,是回归未经后天造作的“素朴本真”;庄子说“无所待”,是破除对“我、法、境”的依赖与执着,不再以得失、荣辱、生死为羁绊。这份逍遥,不是“放下外在”的刻意为之,而是“与道同频”的自然呈现——不违逆自然规律,不执着主观分别,便在万物运化中得自在,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境界。 儒家:尽心知性的圣贤担当 儒家立足人间伦常,以“修身”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外用,立圣贤志并非“追求圣贤之名”,而是唤醒人人本具的“良知本性”。象山先生说“先立乎其大”,是要人先认取“心即理”的本体;阳明先生说“千学万学学作圣贤”,是点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仁义礼智”非外在强加,而是人心固有之“明德”。孟子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阳明谓“个个人心有仲尼”,皆在说明:立大志、发大愿,是为了“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而非成就私我之功名。这份担当,是“良知觉醒”后的自然流露——在伦常日用中“明明德”,在经世济民中“亲民”,最终“止于至善”,恰如“是真菩萨必倒驾慈航”,以众生为福田,在利他中完成自我生命的圆满,惟心怀天下者,方在历史与人心中共存不朽。 释道儒三家路径虽异,却同归于“生命觉醒”的核心。释家以“破执”显真,直契本觉;道家以“顺自然”去妄,体证大道;儒家以“尽其心”明性,践行良知——三者皆在破除“无明束缚”,回归生命本具的光明。若以登山喻,释家如直指山顶的捷径,直悟本真;道家如沿溪漫步的闲径,随顺悟道;儒家如修桥铺路的通径,济世证道。 而那能破执、能逍遥、能担当的,本质皆是“离妄显真”的同一颗本心。 本欲度众生,却被众生度。至此当明为何要立圣贤志也!

0 阅读:0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