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AMDCEO苏姿丰(LisaSu)在一次访谈里抛出了的判断:AI真正的

靖空 2025-11-14 11:43:05

昨天 AMD CEO苏姿丰(Lisa Su)在一次访谈里抛出了的判断:AI真正的大周期来了,是10年级别的,而且是需求端实打实驱动的10年,不是2021-2023那种概念炒作的10年 触发她这个判断的直接背景是: Anthropic前脚刚宣布要在纽约州和德州砸50亿美元建AI基础设施,苏姿丰后脚就说——数据中心算力需求未来3-5年保守60%+ CAGR,而且这只是开胃菜。 她为什么敢说得这么笃定? 因为她现在亲眼看到: 那些原本全栈用云服务+英伟达方案的超大客户(包括若干AI原生独角兽和OpenAI这种量级的玩家),已经开始认真评估并导入AMD的方案了。注意,不是因为AMD更便宜,而是整体TCO(总拥有成本)更低、可平滑升级、架构更灵活。 这些客户聊的都不是“明年试试水”,而是签3-5年、甚至更长的基础设施扩容路线图。 AMD下一代数据中心产品(比如Helios机柜级方案)在性能、功耗、成本、交付灵活性上,全都是奔着“能扛10年连续爬坡”去的。她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坚持保留相当比例的美国本土制造能力(哪怕主要还是TSMC代工),这背后明显是供应链韧性和地缘安全考量。 她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 这波算力狂飙不是为了堆参数、刷榜、烧钱拿融资,而是为了真正serve更多用户、产生真实的生产力提升和收入。 换句话说,需求端终于有了可持续的商业闭环,而不是纯补贴游戏。 从她的表态能延伸出几个很重要的趋势: 1. AI基础设施的集中度会显著下降 过去几年钱和算力都集中在几位Hyperscaler+几家大模型公司手里。未来随着单瓦性能提升、TCO下降、交付形式更灵活,越来越多的中型玩家、行业客户、甚至主权AI项目都会自己建或共建集群,市场会明显更分散。 2. 竞争格局正在被重写,但不是零和 英伟达的领先优势还在(尤其training),但在inference、超大规模混合部署、长期可维护性这些场景,AMD的性价比已经开始让客户动心。蛋糕够大,大家都有得吃。 3. 地缘政治因素正式成为一级变量 “本土制造”“供应链安全”“能源独立”这些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技术竞争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 如果苏姿丰的判断成立,那接下来10年,AI infrastructure就是一个确定性极高的超级长坡厚雪赛道。 不只是芯片,整个链条——电力(核能/SMR)、液冷/浸没式散热、高带宽网络、软件调度层、甚至数据中心地产——都会迎来持续的真金白银需求。 对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 AI infra层还有一大波能产生真实现金流、而不是靠故事活着的机会,远远没到天花板。

0 阅读:0
靖空

靖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