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德国国防部长宣布了 11月15日,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与多国国防部长会议后宣布,德国将再投入至少1.5亿欧元,通过美国和北约发起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为乌克兰采购美国制武器。 这1.5亿欧元看着不少,摊到实际援助里却显得有些杯水车薪。要知道,乌克兰每月在战场上的弹药消耗,光炮弹就需要至少100万发,这笔资金采购的武器仅够短期补充。 德国这次选择通过北约机制采购美国制武器,背后藏着明显的利益绑定。美国军工企业近年对欧洲军售额持续攀升,2024年就突破200亿欧元,德国是主要买家之一。 此前德国对乌援助一直摇摆不定。2023年承诺的10亿欧元军事援助,直到2024年底才兑现60%,多次因国内反对声音推迟交付。 这次突然加码,和近期北约内部的压力密切相关。美国多次公开批评欧洲国家对乌援助“力度不足”,要求盟友承担更多责任,德国显然不想被孤立。 数据不会说谎,德国对乌援助总额目前约45亿欧元,远低于美国的700多亿欧元、英国的65亿欧元。这次追加1.5亿,更像是一种姿态性补充。 采购的美国制武器也很有针对性,主要包括便携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炮弹等消耗性装备。这些武器刚好契合乌克兰当前的战场需求。 但德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从未停止。最新民调显示,58%的德国民众认为应减少对乌军事援助,过多投入已让国内民生支出受到挤压。 德国军工产业的产能瓶颈也不容忽视。本土军工企业近年订单饱和,2024年交付周期平均延长至18个月,根本无法满足乌克兰的紧急需求。 选择采购美国武器,也暴露了德国的无奈。本土产能跟不上,只能依赖美国供应链,却让自己在对乌援助中逐渐丧失主导权。 这笔援助的到位时间同样关键。按照北约机制流程,采购、运输、交付至少需要3个月,能否赶上乌克兰的战场节点还是未知数。 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的加码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法国、意大利等国已被要求跟进增加援助,北约对乌援助的“内卷”正在加剧。 但军事援助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持续的武器输入只会让冲突延长,乌克兰民众的苦难也将随之加剧,这是任何资金都无法弥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