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朱婷的采访,一句话给我干沉默了。 她对着镜头,脸上还带着刚训练完的红晕,

扬扬妈妈 2025-11-15 13:52:47

刷到朱婷的采访,一句话给我干沉默了。 她对着镜头,脸上还带着刚训练完的红晕,额前碎发粘在皮肤上,语气轻轻的却字字戳心:“其实我好几次想过放弃,可一想到队友们在场上等着我,想到球迷举着的‘朱婷加油’牌子,就觉得再难也得扛住”!你知道吗?这姑娘说话时,右手下意识地按了按左腕,那个动作太戳人——那是她2021年东京奥运会落下的旧伤,桡骨茎突腱鞘炎,严重到扣球时疼得浑身发抖,却硬是拖着伤臂打了整个世锦赛! 谁能想到,如今的世界女排第一主攻,当年差点因为伤病退役?2022年世锦赛前,她的手腕疼得连筷子都握不稳,队医拿着核磁共振片子劝她:“再这么打,你的手腕可能再也恢复不了了”。可她偷偷把诊断报告藏起来,每天提前两小时到训练馆,用冰袋敷完手腕,再缠着三层肌效贴,对着墙壁练一传、练扣球,汗水顺着手臂往下淌,把肌效贴都泡得发白。有记者拍到她训练结束后,一个人坐在场边,眼泪掉在手腕上,却赶紧用袖子擦掉——她怕队友看到担心,更怕自己真的撑不下去! 东京奥运会的失利,成了她心里最难跨的坎。当时中国女排小组未能出线,网上全是质疑声,有人说她“状态下滑”“拖累全队”,可没人知道,她是带着撕裂般的疼痛在打球。采访里她坦言:“那段时间我不敢看手机,不敢出门,总觉得是自己对不起大家”。可她没消沉多久,转头就去了意大利联赛,从零开始打磨技术,一边治疗伤病,一边适应新的战术体系。你见过她在意大利打球的样子吗?为了保护手腕,她调整了扣球姿势,从以前的全力暴扣变成了更注重落点的巧扣,哪怕得分效率暂时下降,也绝不拿身体赌未来——这种清醒和坚韧,比赢球更让人敬佩! 这里藏着三个专业知识点,懂排球的人都明白:第一,主攻手的手腕是核心发力点,桡骨茎突腱鞘炎对扣球影响极大,恢复周期通常需要12-18个月,朱婷只用了8个月就重返赛场,堪称医学和意志的双重奇迹;第二,排球运动员的“一传稳定性”直接决定球队的进攻质量,朱婷在意大利联赛中,一传到位率从65%提升到78%,背后是每天上千次的垫球训练;第三,国际联赛的对抗强度比国内联赛高30%,朱婷选择出国打球,既是为了治疗伤病,也是为了保持竞技状态,这种“以退为进”的选择,体现了顶级运动员的战略眼光。 你有没有在朱婷的比赛中,看到过她手腕上厚厚的肌效贴?你有没有为她的坚持哭过,或者为她的失利心疼过?其实运动员的巅峰期很短,朱婷从18岁进入国家队,到现在已经12年,她经历过世锦赛冠军的辉煌,也扛过奥运会失利的低谷,可她始终没丢掉那份对排球的热爱。采访最后,她笑着说:“现在的我,不再执着于当‘救世主’,只想做好自己,和队友们一起拼每一场球”——这种从“孤胆英雄”到“团队基石”的转变,才是真正的成长! 朱婷的那句话,之所以让人沉默,是因为它戳中了所有为梦想坚持的人。我们总看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光芒,却忘了他们背后的伤病、质疑和挣扎;我们总期待他们永远赢球,却忘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累、也会哭、也会想放弃。可朱婷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笑着站起来,哪怕带着伤痛,也要朝着目标一步步往前走。 这种坚持,不是盲目固执,而是对热爱的敬畏;这种隐忍,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对责任的担当。朱婷的故事,从来不是关于一个“天才少女”的传奇,而是关于一个普通人,如何用汗水和坚持,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