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为什么普通人大多要熬到35-40岁,才能摸透社会运行的真实逻辑? 等终于明白人脉比死干重要、选择大于蛮拼、认知决定人生高度时,早已被生活磨得没了棱角。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育,房贷车贷压得人喘不过气,想重新选择、奋力挣扎,却发现早已没了年轻时的勇气和试错资本,只能在现状里将就。 网上那句“爱是本能,托举是选择”,真的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核心差距。有钱家庭的托举,从不是简单给钱,而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眼界格局,是遇事能借力的人脉资源,是不用为柴米油盐内耗的底气。 父母走过人生弯路,会提前帮孩子规避职场陷阱、指明发展方向,甚至在关键节点托一把,让他们少走十几年冤枉路。 而普通家庭的父母,拼尽全力给了我们全部的爱,教我们踏实做人、自尊自爱、诚信善良。可他们一辈子守着一方小天地,没见过更高层次的世界,根本没法教我们社会的生存法则和博弈技巧。 我们只能靠自己摸黑试错,在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后,在吃尽哑巴亏、受尽委屈后,才慢慢悟透那些早已写在别人人生说明书里的道理。 别误以为穷是单一缺点,它其实是一堆问题的连锁反应:没资源支撑,一次选择失误就可能回到原点;没贵人指路,再努力也可能原地打转;为糊口消耗大部分精力,根本没机会沉淀自己、提升认知。 一个人的孤军奋战,真的难敌一群人的顺势而为。那些早站稳脚跟的人,未必比你更聪明努力,只是有人帮他们提前铺好了路、避开了暗礁。 但这绝不是摆烂的借口,恰恰是看清现实后更要使劲奔跑的理由。没被原生家庭托举的人,成年后更要学会自我托举——主动攒认知、用心结善缘、拼命练本事,一点点搭建属于自己的支撑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