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乌军守军死不投降,俄军突击队打红眼了!俄军特种兵当场射杀了3名被俘的乌军士兵,全部都是背后开火,爆头击杀!红军城大战已经持续一年半,俄军付出了极大损失,已经占领红军城市区90%区域。 这座原本有 6 万人口的煤矿城市,如今变成了吞噬生命的绞肉机。它坐落于顿涅茨克西北 60 公里的交通要道,是乌军向前线输送物资的核心枢纽,早在冲突初期就成了俄军的眼中钉。 从俄军发起钳形攻势围堵这里开始,逐屋争夺的战斗就没真正停过,如今市区 90% 的区域已被俄军控制,可剩下的 10% 仍在乌军手中死战到底。 俄军为拿下这座 “顿巴斯门户”,硬生生集结了 15 万兵力,可推进的每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俄国防部通报称,单日就夺取 256 座建筑,击杀数百名乌军,但乌军总参谋部的战报却显示,他们一天之内就阻止了俄军 72 次攻势,摧毁对方 7 部车辆和 7 架无人机。 这种数字上的悬殊背后,是巷战里最原始的厮杀,士兵们在废墟中近距离交火,有时候争夺一个地下室都要耗费数天时间。 让俄军彻底 “打红眼” 的,正是乌军这种死不认输的抵抗。作为通往顿涅茨克的关键节点,波克罗夫斯克一旦失守,乌军在周边的防线就会全线崩溃,俄军就能直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 可乌军偏偏卡住这个咽喉不放,哪怕补给线被不断压缩,哪怕伤亡数字持续攀升,仍在残垣断壁中坚守。美国智库卡内基基金会的研究员早就点透,这座城就是俄军收紧包围圈的 “口袋口”,乌军守得住就能延缓整个顿巴斯战局。 射杀被俘士兵的事件,正是这种绝望战局的极端爆发。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里,一名身着乌军制服、手臂佩戴国旗徽章的士兵,在战壕中吸完最后一支烟,喊出 “荣耀属于乌克兰” 后被自动武器射杀。 乌军第 30 独立机械化旅确认死者是失踪士兵季莫菲・尼古拉维奇・沙杜拉,泽连斯基当场表态 “会找到凶手”,可俄方至今没有回应。虽然公开报道的是单起事件,但前线士兵透露,持续一年半的拉锯让双方早已失去耐心,类似的冲突在巷战中并不少见。 战场之外,这座城市的平民早已流离失所。原本 6 万人口如今只剩 1.2 万人留守,剩下的要么逃到西部,要么躲在地下室里苟延残喘。持续的炮火摧毁了医院、学校和住宅,断水断电成了常态,留守的居民只能靠人道主义物资勉强生存。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不愿离开,他们在废墟中搭建临时避难所,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家园。 国际社会对射杀战俘的事件反应强烈。CNN、BBC 等外媒纷纷跟进报道,人权组织呼吁展开调查,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国际法。虽然俄军方面没有回应,但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发生,俄乌双方此前都曾指责对方虐待战俘。国际刑事法院早就对俄乌冲突中的战争罪展开调查,这次的视频证据很可能成为追责的关键。 乌军的抵抗之所以能坚持一年半,离不开外部援助的支撑。作为前线物资枢纽,波克罗夫斯克一直能收到西方输送的武器装备,从反坦克导弹到无人机,这些装备在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乌军总参谋部多次强调,正是靠着国际社会的支持,他们才能在劣势下坚守防线,而俄军的持续猛攻,也让西方更坚定了援助的决心。 俄军的 “打红眼”,本质上是战略焦虑的体现。拿下波克罗夫斯克不仅能推进顿巴斯战局,还能增加谈判筹码,影响可能的调停进程。可一年半的拉锯让这场战役变成了消耗战,兵力和装备的损失超出预期,士兵的士气也受到影响。射杀被俘士兵的行为,或许就是这种焦虑情绪的极端释放,试图用残酷手段瓦解乌军的抵抗意志。 但这种手段显然适得其反,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呼吁全国回应 “荣耀属于英雄”,把遇难士兵塑造成精神象征,反而激发了乌军的斗志。乌军第 30 独立机械化旅更是直接表态 “将进行报复”,前线士兵的抵抗意志变得更加坚决。在巷战中,士气往往比装备更重要,这种同仇敌忾的情绪,让原本就艰难的攻城战变得更加棘手。 如今的波克罗夫斯克,每一栋残存的建筑都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俄军的逐屋清扫仍在继续,乌军的零星抵抗从未停止,双方的伤亡数字每天都在更新。这座城市的命运,不仅关系到顿巴斯地区的控制权,更影响着整个俄乌冲突的走向。美国战争研究所的分析认为,俄军如果不能尽快拿下这里,这场消耗战只会持续更久,给双方带来更大的损失。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射杀战俘的行为打破了最基本的战争准则。无论战局如何发展,平民的苦难和士兵的牺牲都值得被关注。国际社会应该加大调停力度,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而不是任由冲突升级。波克罗夫斯克的例子已经证明,没有赢家的战争,只会让更多人失去家园和生命。 那些在废墟中坚守的士兵,那些流离失所的平民,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希望这场持续一年半的血战能早日结束,希望波克罗夫斯克能重新恢复生机,希望世界上再也没有 “打红眼” 的战场,再也没有无辜生命的牺牲。这或许是一个遥远的愿望,但只要有一丝和平的可能,就值得所有人去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