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奥运冠军陈若琳的采访,那句关于童年的自述,还是让人心里一揪。   199

福星徠说事 2025-11-17 09:11:43

最近重温奥运冠军陈若琳的采访,那句关于童年的自述,还是让人心里一揪。   1995年,刚满3岁的陈若琳还没弄懂"离婚"是什么意思,生活就天翻地覆了。   妈妈带着哥哥远渡重洋去了加拿大,爸爸把她送到江苏南通的外公外婆家后,也彻底淡出了她的人生。   那会儿外婆陈桂英年纪不小了,可看着瘦得像小猫一样的外孙女,没说一句抱怨的话就接下了这个担子。   更让人动容的是舅舅唐勇,看着老母亲照顾孩子力不从心,干脆正式办理了收养手续,成了陈若琳法律上的养父,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   不过陈若琳从小体质差,三天两头感冒发烧,外公看着心疼,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前头带路,让她跟在后面跑步锻炼。   后来觉得这样不够系统,1996年,4岁的她被送进了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原本是想练游泳增强体质,没成想被跳水教练高峰一眼看中。   高教练说这孩子身材纤细、四肢比例好,是块跳水的料,就这么把她领进了跳水队。   7岁那年比赛,陈若琳不小心和队友撞在一起摔断了手臂,外婆抱着她哭着说咱不练了,可她却攥着舅舅的衣角说想继续。   从那以后,再苦再疼她都自己扛着,每天雷打不动训练四五个小时,12岁顺利入选江苏省队,15岁就站在了国家队的训练馆里。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冠军,不过是把别人撒娇的时间,都用来和跳板较劲了。   我总觉得陈若琳的跳水生涯,藏着舅舅一家的影子,她跳得每一次高难度动作,背后都是家人托举的力量。   训练费不够,舅舅省吃俭用凑;比赛输了哭鼻子,舅妈就熬碗热汤陪着她;每次出远门比赛,外婆都会把她的行李叠得整整齐齐,塞满她爱吃的零食。   她后来在赛场上那种不服输的韧劲,和舅舅当年告诉她的"做事要对得起自己",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16岁的陈若琳在女子单人10米台最后一跳拿到满分,逆转夺冠时,场下的舅舅激动得哭红了眼睛。   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拿下个人第五枚奥运金牌,成为中国奥运"五金王",站在领奖台上说的还是那句"我这辈子都感激他们"。   现在陈若琳成了全红婵的教练,把自己得到的爱与力量,又传递给了下一代运动员。   有人说她的人生是逆袭,可我觉得,是舅舅一家用爱,把她从被遗弃的境遇里拉了出来,给了她成为冠军的底气。   这种不是血缘却胜似血缘的亲情,从来都比金牌更动人。   你怎么看待这份跨越血缘的守护?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