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值得关注的消息,无疑是巴菲特三季度抛售苹果,同时首次建仓谷歌,买入规模约43.4亿美元,谷歌一跃成为伯克希尔第十大重仓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为什么现在才买?”毕竟谷歌股价刚创下历史新高,市值逼近3.5万亿美元。乍一看,这操作有点像散户追高,显得后知后觉。但这就是巴菲特一贯的风格——不追求先机,而追求确定性。回想2016年他买入苹果时,苹果早已不只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护城河深厚的“科技消费品”巨头。如今他选中谷歌,逻辑也相似:今天的谷歌,早已不再是那个依赖搜索广告的公司,而是正在成为AI时代不可或缺的底层“核心AI平台”。2025年的谷歌,与2016年的苹果处境惊人地相似。当年苹果已是全球市值第一,但巴菲特买入后依然赚了几倍。今天谷歌虽然涨幅巨大,但如果我们认同“AI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那么谷歌作为AI基础设施的构建者,未来再涨几倍并非不可能。所以,巴菲特并不是在追AI的热点,而是在押注未来十年的核心资产。他点头认可的,是谷歌作为AI应用时代最大赢家的潜力。从软银抛售英伟达、转投OpenAI,再到巴菲特大举建仓谷歌,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趋势:AI投资的重心正在转移。巨头们不再只盯着上游的算力硬件,而是开始聚焦于下游的平台型公司——那些真正掌握“算力+模型+数据”底层能力的玩家。我一直相信一个逻辑:只有无法落地的东西才叫泡沫,而AI显然不是。如果AI真的是泡沫,为什么我们还在全力追赶?为什么国家还在不断加码算力基建?这背后的战略意图,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欢迎加入我们的免费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