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钱交得,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刚交了2025年的50多亿,转头联合国又说没钱要

老友茶座 2025-11-18 20:34:19

这钱交得,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刚交了2025年的50多亿,转头联合国又说没钱要关门,咱们又掏了近7亿美元。肉疼,是真肉疼。 但静下心来一想,这事没那么简单。联合国秘书长都公开喊穷了,说再没钱就只能裁员。一个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混到这个地步,也是够可以的。根子在哪?看看谁欠钱最多就明白了。美国,欠了超过10亿美元,是最大的“老赖”。 美国这操作不是一天两天了。上世纪80年代它就因为不爽,退过教科文组织,会费说停就停。这些年也是拖拖拉拉,把会费当成了要挟别人的工具。这么一比,咱们按时足额交钱,起码是个守规矩的。 咱们现在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交得多,是因为咱们经济体量大了。这其实也是实力的一种体现。这钱,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会员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身份,不是白来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咱们也学着赖账,国际上的唾沫星子能把我们淹了,“不负责任”的大帽子立马就扣上了。 所以,这钱表面看是花出去了,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投资”。国际社会就像个大舞台,你想有话语权,想参与制定规则,就得先买票入场。这会费,就是那张重要的门票。咱们在很多国际组织里现在话语权越来越重,从粮农组织到国际电信联盟,都有咱们的人担任要职,这背后离不开财政上的支持。 美国倒是精明,总想用“断供”来卡别人脖子,短期看是省了钱,但长远看,信誉都快败光了。咱们的做法正好相反,虽然暂时多出了钱,但赢得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种软实力的积累,花钱不一定马上买得到。 有人觉得不公平,说我们出的钱和投票权不匹配。这话有一定道理,联合国现有的机制确实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改变这种情况,靠的不是掀桌子走人,而是在体系内慢慢争取。咱们的策略更像是“深耕”,通过持续参与和建设性的合作,逐步推动改革。这路子慢,但稳当。 这笔钱,可以看作是为未来世界秩序投下的一份“定金”。国际体系很现实,你想有发言权,就得真金白银地投入。咱们正在从一个遵守规则的学生,向参与制定规则的学者转变。这个过程中,出钱出力,几乎是必经之路。 当一些国家还在用旧时代的霸权思维,靠欠钱来耍威风时,咱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示了什么叫担当。这种对比,时间越长,看得越清楚。这50多亿,买的不是一时的面子,而是未来几十年在国际舞台上更主动的位置。这么一想,虽然肉疼,但或许,这钱花在了刀刃上。

0 阅读:0
老友茶座

老友茶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