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对日本咱们要吸取从甲午战争到918再到77事变的经验教训。中国总是退,总是

茂盛楼兰 2025-11-19 14:37:31

我觉得对日本咱们要吸取从甲午战争到918再到77事变的经验教训。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过分的善良和平。 翻遍近代中日关系史,三次刻骨铭心的冲突,其实都藏着同一个残酷真相:对野心家的忍让,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早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日本就没闲着,1887年参谋本部都拟定好《征讨清国策》了,把清政府当成明确的侵略目标,到1893年干脆完成了侵华的全部战争准备。 可咱们呢?抱着“天朝上国”的虚架子,一边想着“以夷制夷”,一边在外交上步步退让,直到日军打上门来才仓促应战,战败后更别提了,割台湾、赔巨款,还让人家拿到了在中国设厂的特权,这哪是议和,分明是给强盗递刀。 几十年后九一八事变,这种忍让更是变本加厉,日军炸了南满铁路就敢攻北大营,而国民政府一门心思剿共,奉行不抵抗政策,眼睁睁看着东北三省在三个多月里全丢了,更荒唐的是之后还签了《塘沽停战协定》,把冀东大片领土划出主权范围,等于给日军进攻平津铺了路。 那会儿咱们忙着内部争斗,把希望寄托在国联的调停上,可国际联盟除了发几句空话啥也不干,这忍让换来的只有侵略者的胃口越来越大。 到了七七事变,这套“忍让剧本”又重演了,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搞挑衅演习,谎称士兵失踪要进城搜查被拒,转头就开炮进攻,可冀察当局还在跟人家谈现地停战,三次达成协议三次被日军撕毁,人家借着谈判的功夫从国内调来了20万援军,等兵力集结到6万多,立马就撕破脸全面进攻,守卫宛平的29军官兵虽然勇猛,两个排80多人战死桥头,可整体应战准备被谈判拖慢了节奏,最后北平、天津还是丢了,这忍让的代价就是山河破碎。 最让人无奈的是,日本那边从明治维新起就憋着扩张的念头,1936年天皇批准的《帝国国防方针》公然要控制东亚大陆,当年的“国策基准”更是把全面侵华写进了计划,可咱们这边,翻遍晚清到民国的国防档案,找不着任何针对日本本土的军事计划,连防御都做得磕磕绊绊。 九一八前东北军有不少兵力,却没接到过主动防御的命令;七七事变时29军在平津才部署了5万人,而日军驻屯军早就从1700人扩编到5700多人,还配齐了炮兵、战车队这些重装备,这根本不是对等的较量,是人家备好刀叉咱们还在摆和平宴。 整个社会的氛围也透着股过分的“温和”,甲午时不少士绅还在说“和为贵”,九一八后即便有一二九学生请愿,主流舆论里仍有不少人主张“先安内再攘外”,到了七七事变前,日军都在北平城外频繁搞实弹演习了,还有人幻想局部冲突局部解决,压根没意识到这是全面战争的前奏,这种“善良”在野心家眼里就是软弱,日本正是看透了这点,才敢一步步从东北吃到华北,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说到底,近代这几场冲突的教训太直白了,和平从不是靠忍让换来的,对付早就把侵略写进国策的对手,光有善良没用,你以为退一步是海阔天空,人家觉得你是底气不足;你忙着搞内部妥协,人家在偷偷扩军备战。 如今再回头看这段历史,不是要记恨,是得明白一个理儿:对豺狼讲仁义,就是对自己人残忍,国家和社会可以崇尚和平,但必须有不惧怕战争的底气,更得有主动防御的准备,不然再好的善意,也只能变成别人砧板上的肉。

0 阅读:47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