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红楼背疏影 2025-11-19 15:13:47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数千年来,日本的战争特质从未改变,即便没有十足把握,仍会实施偷袭;即便实力处于劣势,仍会冒险赌博,这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核心特点,必须警惕。 1894年甲午开战前,李鸿章手握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并未将“蕞尔小国”日本放在眼里;1931年张学良坐拥20万东北军,判断日军不会贸然开战。 四次重大偷袭事件中,四位权势人物均判断失误。核心原因并非实力差距,而是日本“赌徒式偷袭”的特质从未改变,2025年的相关动向需重点警惕。 梳理甲午战争的细节可见,很多人认为是双方正面对决,日本从一开始就实施了偷袭。 1894年7月25日,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执行护航任务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突袭。 此次行动并非遭遇战,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提前三天率舰在丰岛海域埋伏,目标明确为实施伏击。 当时北洋水师总吨位达7.2万吨,日本仅4.1万吨,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主炮口径对日军形成碾压优势。 日本赌对了两点:一是精准掌握北洋水师护航路线,二是摸清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战略意图。这种“实力劣势下仍冒险出击”的操作,成为日本后续对外行动的典型模式。 九一八事变更能体现这一特质。很多人认为是日军蓄谋已久的大规模行动,发动进攻的关东军仅2万人,而东北军在关外有20万兵力,装备水平优于日军。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人未向日本军部上报,由中下级军官实施“下克上”偷袭。 他们预判张学良不会抵抗、国民政府会妥协,甚至提前伪造“柳条湖事件”现场。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使他们的赌博得逞,四个月内即占领东北。这种“先行动后上报、获利即巩固”的模式,贯穿日本近代对外扩张历程。 七七事变和偷袭珍珠港将这一赌性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仅部署一个大队兵力,却主动开火挑衅,预判可快速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1941年日本国力仅为美国的1/10,仍偷袭珍珠港,试图一举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以迫使美国妥协,尽管最终失败,这种“不计后果的偷袭”已成为其行动基因。 有人认为“时隔数十年,日本已改变”,但2025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情况并非如此。 日本防卫省2025年《防卫白皮书》明确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挑战”,军费预算提升至GDP的2%,达7.8万亿日元,创战后新高。值得关注的是,其军费重点投向远程导弹和两栖作战部队,两类装备均为偷袭作战的核心配置。 9月日本陆上自卫队宣布在鹿儿岛部署12式岸舰导弹改进型,射程从120公里提升至1500公里,覆盖台海和东海大部分海域,这种导弹的突出特点就是"隐蔽发射、快速打击",典型的偷袭武器。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日本2025年修改了《自卫队法》,允许自卫队在"预判敌方可能发动攻击时"实施"先发制人"打击。 这就把过去"事后反击"的原则改成了"提前偷袭",和当年发动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为偷袭找法理依据。 有人认为“美国会约束日本,使其不敢妄动”,但历史已给出答案。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与美国处于盟友关系,利益冲突时仍选择冒险。 2025年局势更为复杂,美国为遏制中国持续松绑日本军事力量,特朗普政府已批准向日本出售400枚“战斧”巡航导弹,该武器正是远程偷袭的关键装备。 需警惕日本的“舆论伪装策略”。当年发动战争前以“解放亚洲”为幌子,2025年日本则以“维护印太安全”为名,频繁与菲律宾、越南开展联合军演,实际在构建针对中国的“偷袭包围圈”。 有人会问“当前中国实力雄厚,日本是否敢实施偷袭?” 日本的赌性不取决于绝对实力对比,而在于“能否捕捉对方的犹豫窗口”。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但不应让和平善意成为对方的“可乘之机”。 国防部2025年10月例行发布会明确表态,已在东海、南海方向强化常态化战备巡逻,新型雷达和预警机实现全覆盖,针对性防范“偷袭风险”。 应对日本赌性的关键,在于确立“冒险必败”的预期。甲午战争的失利源于准备不足,当前解放军实力已非百年前可比,火箭军东风系列导弹、海军航母编队,构成日本不敢轻举妄动的底气。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看清本质。日本从甲午到珍珠港,四次偷袭的套路从未变过:先找借口、再搞突袭、赌对方妥协。2025年的军费上涨、武器部署、法律修改,都是危险的信号。我们爱好和平,但绝不能对这种"赌徒本性"放松警惕,唯有枕戈待旦,才能让和平长久。

0 阅读:69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