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当天,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米歇尔·卡雷曼斯发布了一则简短但意味深长的声明:荷兰政府决定“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这句话看似平淡,但紧随其后的一句解释却耐人寻味——“鉴于近期的事态发展,我认为现在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正确时机。” 这句“鉴于近期的事态发展”,到底指什么?说穿了就是认清现实后的服软,哪是什么突然想通要走“建设性步骤”,分明是在中国的产能、市场和产业链掌控力面前,不得不收回伸出去的手。 荷兰政府当初搬出新修订的《投资审查法》,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要抢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大概率是觉得能凭着公司注册地在荷兰,就能拿捏这家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却没仔细看看安世的真正根基早就扎在了中国。 安世半导体看着是家荷兰注册的公司,可核心的“造血能力”全在中国版图上。 东莞的封测工厂可不是随便一个生产基地,年产量能超500亿颗半导体元器件,占了安世全球封装产能的80%,用户提到的月产能20万片晶圆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产能直接支撑着全球近半数的市场需求。 更关键的是,安世在中国的业务早已不是简单的生产加工,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49.29%,近乎半壁江山,小信号MOSFET、ESD保护器件等细分领域更是长期霸占全球第一的宝座,车规级PowerMOS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三,全球每5辆车就有一辆在用它的功率芯片。 荷兰想抢控制权,却没意识到自己要抢的只是个“注册壳子”,真正能赚钱、能稳定供应的核心资产,早就和中国市场、中国产业链深度绑定了。 荷兰政府刚宣布干预,安世东莞工厂就直接宣布“暂停接受荷兰总部指令”,由闻泰科技接管运营,这一下就戳中了荷兰的要害。 安世的客户名单可不是小打小闹,大众、宝马、特斯拉这些全球主流车企,华为、爱立信这些通信巨头,都是它的长期合作伙伴,欧洲车企对安世的依赖更是直接,其在欧洲汽车芯片供应中占了15%的份额,一家下游客户的年采购金额就高达10多亿元。 荷兰要是真把控制权抢到手,东莞工厂不配合生产交付,这些大客户的生产线就得面临“芯片荒”,欧洲车企的组装线可能都要停摆。 而且安世的车规级产品替代率极低,全球成熟制程半导体的半壁江山都是中国制造,就算车企想紧急换供应商,短期内也找不到能“量大管饱”还能符合车规认证的替代者,毕竟AEC-Q认证体系可不是随便哪家企业能快速通过的。 荷兰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欧洲车企停产,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地缘政治执念吧,更让荷兰扛不住的是全球产业链的现实和中方的反制底气。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就达到16022亿元,安世要是丢了中国市场,营收直接砍半,荷兰拿到手的只会是一个没有订单、没有利润的空壳公司。 而且中方早就有应对预案,稀土管制一出,西方工业急需的“工业维生素”就成了紧俏货,欧洲车企和芯片制造商的稀土库存仅够维持一个半月,这才一个月荷兰就明显感受到了压力。 安世中国更是迅速启动多套预案,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明确表示就算荷兰断供晶圆,年底前的库存能稳定满足客户需求,明年起就能无缝衔接新产能,这就让荷兰的干预彻底失去了筹码。 荷兰原本想跟着美方搞“穿透性制裁”,却没掂量自己的承受能力,ASML已经因为出口限制受影响,荷兰政府还指望靠“贝多芬计划”投资25亿欧元支持本地芯片产业,要是真把中荷半导体合作搞僵,这笔投资可能都要打水漂。 从宣布审查到暂停干预不到六周,中国工厂“去荷兰化”后十几天就改口,荷兰的态度转变比翻书还快。 所谓的“近期事态发展”,无非是看清了三个现实:一是安世的命脉在中国,产能、市场、客户都离不开中国,抢控制权等于抢个空壳;二是欧洲车企和半导体产业链承受不起断供的代价,真要停产损失的是荷兰自己的经济利益;三是中方有足够的反制手段和应对预案,单边施压根本没用。 荷兰大概也明白,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的今天,再抱着“注册地决定控制权”的老想法,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与其说是策略调整,不如说是不得不承认自己打错了算盘,那句“建设性步骤”,不过是给自个儿找个台阶下,既不想彻底得罪中国市场,又想保住点颜面。 毕竟在实实在在的产能和订单面前,所谓的“国家安全”说辞,终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披着狼皮的羊
暂停还不够,必须完全吐出来,以免其它宵小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