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毛泽东没有直接否定李德的请求,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帮他分析局势。他提醒李德注意国际形势的变化,谈到苏联国内的政治气候,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此时回去恐有生命危险。 这番劝说话语平和,却暗含深意,既表达了关心,也隐含着对李德此前在苏区所作所为的某种微妙态度。 李德本名奥托·布劳恩,是一位出生于德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然而,他的一生也颇具争议...... 青年时期,李德加入了德国共产党,因革命活动而遭到逮捕,之后成功越狱并秘密前往苏联。 在苏联,他接受了正规的军事教育,这为他后来在中国的角色奠定了基础。1932年,李德受共产国际的派遣前往中国。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份,向中国共产党提供军事战略指导。 但当时,中共与莫斯科的通讯极其困难,李德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远超寻常顾问的巨大权力,掌握着中国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李德摒弃了毛泽东等人此前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战术,转而推行一套被他认为是“正规”的军事教条,但他没有考虑到,我党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的实际情况。 结果,红军伤亡惨重,被迫于1934年10月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这便是长征的开始。长征初期,李德的指挥继续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红军人数锐减过半,部队中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直到遵义会议的召开,李德的权才被解除。自此之后,李德在党内和军内的影响力迅速消退,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但李德还是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只是不再参与核心决策。 在延安期间,他主要从事一些翻译和教学工作。但延安的艰苦生活让他难以适应,小米饭和野菜汤让他的胃病时常发作,简陋的窑洞在寒冬里难以御寒。更重要的是,他感到自己在这里已经失去用武之地。 牢骚发的多了,自然也传到了主席的耳朵里,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主席的劝说下,李德留了下来,在延安继续过着不太适应的生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39年。 回看这段历史,李德欲返苏的背后,是外来顾问在中国革命中的角色困境。他带着苏联的军事理论来到中国,却因脱离中国实际导致严重失误,失去权力后,回国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选择。 而毛主席的劝说,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胸襟与远见:即便与李德在军事路线上存在严重分歧,仍能基于客观形势给予真诚提醒,这种不计前嫌的包容,正是中国革命能够凝聚力量的重要原因。 信息来源: 人民英雄网|李德与中共和共产国际 文|墨海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