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英军抓到两名德军侦察兵。突然,一名英军大喊:“快看他们的自行车,太奇怪了!”只见自行车的轮子上竟然装了几十个小弹簧!一名英军骑上自行车想感受一下。没想到,刚骑一圈就直呼太受罪了。 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轮胎不用,非要在轮子上装弹簧? 答案特简单:他们没橡胶了。 1914年战争一爆发,英国皇家海军就凭着世界第一的实力,把德国的海岸线给死死封锁了。德国成了一座“欧洲孤岛”,什么石油、棉花,尤其是橡胶,一滴、一块都别想从海外运进来。 可战争这台机器,没橡胶根本玩不转。别说飞机、卡车的轮胎,就连电线的绝缘皮、士兵的防毒面具,都得用它。 德国的化学家们都快被逼疯了,玩命地研究“Ersatz”。 这辆“弹簧自行车”,就是这么个背景下的“Ersatz”产物。 你想啊,一线的侦察兵,总得有交通工具吧。 “A”计划是摩托车。可摩托车要烧宝贵的汽油,轮胎消耗也快。最要命的是,它声音大啊!在寂静的夜里,发动机一响,几公里外的哨兵都听见了,你还侦察个啥? “B”计划是马。马跑得快,也不怎么出声。但马的目标太大,而且在满是铁丝网和弹坑的战场上,马腿特别容易受伤。更重要的是,马也得吃粮食,在那个连人都吃不饱的节骨眼上,养马太奢侈。 于是,自行车,这个平时咱们用来买菜的工具,成了“C”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 它不用油、不吃草、声音小,还能折叠。 一个士兵骑上它,一天能轻松跑个几十上百公里,效率比步行高太多了。 所以,一战时,自行车部队成了欧洲各国的标配。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都有专门的自行车步兵团。 好了,问题又绕回来了。 既然自行车这么重要,那轮胎怎么办? 德国人面对的战场,可不是咱们现在的柏油路。那是被重炮翻了几十遍的焦土,到处是弹片、碎玻璃、带刺的铁丝网。 别说橡胶本就金贵,就算你有轮胎,骑出去五分钟,准保扎破。 于是,德国工程师脑洞大开:既然怕扎,我干脆不要轮胎了!我用弹簧代替! 这个设计,在图纸上堪称完美: 不怕扎:全金属结构,你拿钉子扎都没用。 有弹性:弹簧嘛,总比木头轮子舒服点。 省橡胶:完美解决了原材料危机。 可就像那位试骑的英国兵发现的,这玩意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刑具”。 为啥? 因为它的设计,完全搞错了一个概念。 咱们的充气轮胎,作用是“吸收”震动。路面给你一个力,轮胎“啪”一软,把这个力给化解了。 德国那个弹簧轮子呢?它是“传递”震动,还带“放大”的。 路面一个颠簸,弹簧“duang”一下把你弹起来,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弹簧…… 在平地上骑,感觉就像是骑在一台缝纫机上,全身高频抖动; 要是在弹坑遍地的土路上骑,那感觉,跟骑在手持钻上没啥区别。 那位英国兵骑一圈就喊受罪,那是在平地上。要是换个德军侦察兵,在火线上骑这玩意儿,屁股都得颠成八瓣。它提供的不是减震,是“增震”。 这种设计,别说侦察了,你连车把都握不稳。 所以,这个看似聪明的发明,很快就成了一个笑话。德国人自己也发现这玩意儿不靠谱,最后只能是硬着头皮用再生橡胶,或者干脆用实心轮胎,虽然也颠,但至少不会把你“弹射”出去。 弹簧自行车失败了,但军用自行车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一战的西线战场,是自行车的“地狱”。 到处是烂泥、深沟和纵横交错的堑壕。 在那种环境里,自行车就是个累赘。士兵们根本没法骑,大多数时候是扛着自行车在泥里走。它唯一的用处,可能就是等你好不容易找到一段好路时,能省点力气。 真正让自行车“封神”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地点不在欧洲,在亚洲,在新加坡。 1941年,日军进攻马来半岛。当时的英国人,在新加坡修了“东方马奇诺”圣淘沙要塞,大炮全都对着海上,就等着日军军舰来送人头。 他们压根没想过,日本人会从背后的陆地上打过来。 为啥?因为英国人觉得,马来半岛那几百公里的热带雨林,是“无法通行”的。坦克开不进去,大部队也展不开。 但英国人忘了,日军有“大杀器”,自行车。 在英国人看来无法通行的雨林小道上,日军的“银轮”部队如入无人之境。 他们沿着小路、橡胶园、河岸,骑着自行车疯狂穿插。英国的机械化部队,在公路上被堵得死死的,日军早骑着自行车绕到他们屁股后面,把桥给炸了。几万骑着自行车的日军,把十几万装备精良的英联邦军队打得全线崩溃,最终投降。 回头看1915年那个“弹簧自行车”。 它很可笑,也很可怜。 它是一个在绝境中诞生的“怪胎”,一个失败的发明。 但它也像一个起点,从它开始,这一个多世纪里,人类围绕着“自行车”和“战争”这两个词,玩出了无数的花样。 从瑞士最后才解散的自行车突击队,到今天在非洲依然是“运输主力”的二八大杠。那个被弹簧颠到怀疑人生的英国兵,他怎么也想不到,他嘲笑的这个破玩意儿,在几十年后,会由他的后辈和他的盟友,用一种更惨痛的方式,重新体验一遍。 这,可能就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