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11月22日报道,南非G20峰会间隙,德国总理默茨对韩国总统李在明说:“我

冷紫叶 2025-11-25 11:15:45

韩联社11月22日报道,南非G20峰会间隙,德国总理默茨对韩国总统李在明说:“我们正在考虑对中国的战略,想请教韩国对中国的看法。”这说明,高高在上的德国人,开始虚心请教亚洲国家,并开始认真调整对中国的战略了。 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德国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了。 德国经济这两年一直在低谷里打转,汽车、钢铁这些传统支柱产业一个个都喊着吃力,汽车行业尤其头疼,新能源转型跟不上节奏,本土市场又小,中国这个连续八年的最大贸易伙伴就成了不能丢的命脉。 2024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逆势冲到73亿欧元,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里,过半企业都想追加在华投资,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之前欧盟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德国直接投了反对票,道理很简单,真这么干,受损的是德国自己的产业链和消费者。 更让德国闹心的是美国那边的变数,特朗普早就看德国不顺眼,觉得德国在安全上搭便车,贸易上还赚美国的钱,2023年德国对美贸易顺差都飙到633亿欧元了,特朗普要是再来一波关税大棒,德国制造业扛得住才怪。 一边是中国市场的实在利益,一边是美国盟友的压力,德国夹在中间简直像踩钢丝,不重新盘算对华战略根本不行。 这时候转头看韩国,李在明政府的操作确实让德国觉得有参考价值,韩国跟中国的关系比德国复杂多了,地缘上挨得近,经济上又深度绑定,2024年中韩贸易总额都到2.33万亿元人民币了。 李在明上台后特意把“韩中日”的说法顺序改了,还急着要访华,连对中国团体游客免签的政策都在抓紧研讨,这种务实到骨子里的外交风格,正是德国现在需要的。 德国之前搞的对华“三重定位”和“去风险”那套,说白了已经玩不转了,喊着要“降低依赖”,可企业用脚投票,根本离不开中国市场。默茨心里门儿清,光靠政治口号撑不住,得找个能落地的法子。 韩国在中美之间找平衡的技巧,比如不被意识形态绑住手脚,一门心思抓经济合作,这恰恰是德国想学的。而且李在明在G20期间刚跟中方接触过,德国这时候请教,相当于能间接摸到点中方的态度,为自己接下来的访华铺路。 再说韩国这边,也乐意当这个“顾问”,韩德本来就在能源和关键矿产上有合作,现在在对华战略上能达成共识,等于给两国合作加了层保险。 李在明虽然没公开说给了默茨什么建议,但从他一直喊着要访华的态度就能猜出来,核心肯定离不开“务实合作”这几个字。毕竟韩国自己尝到了甜头,稳住中国这个“最大买家”,在全球供应链动荡里才能站稳脚跟。 默茨这一问,其实是给德国对华政策转舵放了个信号,之前朔尔茨访华,还有好几位德国部长陆续来华,都在释放缓和的信号。这次主动请教韩国,更说明德国不是随便说说,是真要把对华战略从“口号式”转向“实操式”。毕竟经济不景气,财政又吃紧,再折腾下去只能自讨苦吃。 现在大家都在猜,默茨接下来访华会拿出什么新姿态,会不会少提些“制度性对手”之类的说法,多谈点汽车、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会不会不再逼着企业“去中国化”,转而支持企业搞双向合作?这些问号得等实际行动来答,但有一点肯定没错,德国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已经开始变了。 从G20峰会那个不起眼的对话就能看出来,全球格局早就不是以前那样了,不是谁实力强谁说了算,而是谁能看清利益本质,谁能务实合作,谁才能站稳脚跟。 德国主动向韩国取经,说到底还是形势所迫,但这种转变本身,已经说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了,那些还抱着老眼光看中国的国家,迟早也得走德国这条路。

0 阅读:79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