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2012 年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马占贵跪在哥哥墓前,攥着枚生锈的金属环。 这是马占福 1986 年寄回家的手榴弹拉环,时隔 25 年终于来到英雄长眠地。 他哽咽着掏出手机,播放那盘录着 26 声 “娘” 的磁带,风里满是思念。 1985 年冬,马占福在部队宿舍借着煤油灯缝鞋垫,手指被针扎得冒血。 战友笑话他 “大男人做针线活”,他却把鞋垫贴在胸口:“我娘冬天脚冻,这个暖和。” 那时他刚被选为爆破手,训练完累得胳膊抬不起来,仍坚持缝完最后一针。 这双鞋垫后来随他上了老山前线,却没来得及寄回家,成了遗物。 1967 年,马占福出生在河州庄村的土坯房,家里连像样的油灯都没有。 父亲残疾,母亲马生梅每天天不亮就去拾柴,他五六岁就帮着喂猪。 有次看到母亲的脚冻得流脓,他偷偷把自己的破棉絮塞进母亲鞋里。 从那时起,“让娘过暖冬” 的念头,就扎进了他心里。 1984 年参军那天,马占福背着母亲连夜烙的馍,走了二十里山路去县城。 上车前,他跪在母亲面前磕了个头:“娘,我一定立大功回来。” 汽车开动时,他看到母亲追着车跑,头巾被风吹掉也没察觉。 这一幕,成了他后来录遗言时,最忍不住落泪的回忆。 1986 年秋,马占福在前线给家里写信,信纸沾着泥土和汗水。 他没提炮火多密集,只说 “这里的月亮和家里一样圆”,还画了个笑脸。 寄信时,他把攒的 40 元津贴裹在信里,那是他三个月没买罐头省下来的。 母亲收到信时,摸着皱巴巴的钱,哭着说 “我儿在外面受苦了”。 1987 年 1 月 7 日 “1.7” 战斗前,马占福把鞋垫塞进背包最底层。 潜伏时,雪灌进衣领,他却紧攥着炸药包,想着 “打完仗就能寄鞋垫了”。 冲锋时,腹部中弹的瞬间,他第一反应是摸背包 —— 鞋垫没丢。 爬到暗堡前,他拉燃爆破筒,心里默念 “娘,儿子不孝,不能给您送鞋垫了”。 战斗结束后,战友在马占福的背包里发现了那双鞋垫,上面溅满了鲜血。 大家把鞋垫和拉环一起收起来,说 “这是英雄最珍贵的东西”。 部队追记他一等功时,战友们举着鞋垫宣誓:“要像占福一样守家国。” 可此时的马家,还在盼着儿子带着立功喜报回家。 1987 年腊月,团部带着鞋垫和抚恤金去河州庄,却发现马家空无一人。 邻居说,马占福牺牲后,马家断了收入,马生梅带着孩子去西宁乞讨了。 教导员带着战士们在西宁的桥洞、菜市场找了五天,才找到马生梅。 老人看到鞋垫时,抱着就不肯撒手,哭了整整一夜,声音都哑了。 1988 年,政府特招马占贵入伍,他特意要了哥哥生前的番号。 临行前,马生梅把鞋垫交给马占贵:“替你哥把这双鞋垫,送到该去的地方。” 马占贵在部队里,每次训练都带着鞋垫,累了就拿出来看看。 他说 “看到鞋垫,就像哥哥在身边,再苦也能坚持”。 1992 年马占贵退伍后,把鞋垫小心地收在木盒里,和拉环放在一起。 他开压面坊时,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想着 “要让娘过上哥哥盼的日子”。 后来种大棚蘑菇,他把哥哥的照片挂在棚里,遇到难处就对着照片说话。 日子慢慢好起来,他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买了双棉鞋,再也不用缝鞋垫。 2012 年,马占贵带着鞋垫去麻栗坡烈士陵园,跪在哥哥墓前。 他把鞋垫放在墓碑上:“哥,我把鞋垫带来了,您看看暖和不?”风卷起纸钱,像是哥哥在回应,他抱着墓碑哭了很久。 这双跨越 25 年的鞋垫,终于送到了英雄身边。 2019 年英烈故居揭幕,马晓军第一次见到大伯的鞋垫,就吵着要当讲解员。 他每天放学后都去故居,把鞋垫的故事讲给游客听,比课本记得还熟。 有次游客问他 “你想大伯吗”,他指着鞋垫说 “这就是大伯在陪我”。 如今,他的书包上挂着拉环模型,走到哪都带着,像传承一份使命。 现在,马占贵的压面坊开成了连锁店,母亲生前住的土坯房变成了民宿。 每年清明,马占贵都会带着马晓军去麻栗坡,给哥哥带双新鞋垫。 麻栗坡烈士陵园里,马占福的墓碑前,总有游客驻足,听这双鞋垫的故事。 英雄从未远去,他的精神像一束光,照亮着家国安宁的路。 信源:“当代黄继光”——马占福 2021-09-23 19:12 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