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来了!日本正式发布了在华日本人的统计,结果很出人意料,中国从排行榜上的

康安说历史 2025-11-25 23:47:34

该来的还是来了!日本正式发布了在华日本人的统计,结果很出人意料,中国从排行榜上的第二掉成了第三,被澳大利亚超了。 这结果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儿,这不是中国对日本企业的吸引力弱了,反倒是咱们国家发展越来越好的铁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年前后,那才是日本人在华最集中的年月。那时候中国刚打开大门搞发展,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又大得没边,日本企业像闻着香味的蜜蜂似的往这儿涌。 我还记得苏州工业园刚建起来的时候,街上到处是挂着日文招牌的餐馆和便利店,工厂里的日本技术员、管理人员一抓一大把。 当时松下在大连建的彩电工厂,光常驻的日本工程师就有三百多人,加上家属,周边小区里一半都是说日语的。丰田在天津的汽车基地更夸张,巅峰时期整个产业链带过来的日本人,足足占了当地外籍人口的七成。 那时候的日资是真赚钱,也确实带动了咱们的就业。就说青岛的海尔,早期都是靠给日本松下做代工起家的;广州的汽车产业,更是离不开本田、日产当年带来的技术。 日本外务省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后,在华日本人数量达到了顶峰,足足有15.6万人,仅次于美国,稳坐第二把交椅。那些年日本老板来中国考察,包里揣着订单,脸上堆着笑,因为在这儿开厂,成本比在日本低一半,利润却翻番,谁能不心动? 可变化是慢慢发生的,就像温水煮青蛙,等你察觉的时候已经天翻地覆。最明显的就是咱们工人工资涨了,十年前东莞电子厂的普工一个月一千五,现在三千都招不到人,这对靠低成本生存的日本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压力一下就大了。 更关键的是,咱们中国企业起来了,不再需要靠日本技术吃饭了。以前买家电,大家都认松下、索尼,现在海尔、美的不仅比日本品牌便宜,功能还更符合中国人习惯;汽车领域更不用说,比亚迪的电动车销量早就超过了丰田、本田。 日本企业想在华赚钱,就得从“卖产品”变成“搞研发”,不再需要派大批生产线管理人员过来,自然在华日本人就少了。日本外务省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2024年在华日本人降到了12.1万,比巅峰时少了近三成。 那澳大利亚凭啥突然超过咱们?答案就俩字:资源。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铁矿全靠进口,而澳大利亚恰好是这些资源的大户。这些年日本企业在澳大利亚砸了大本钱,光矿业领域的投资就超过了2000亿澳元。 就说日本的日立集团,在澳大利亚扎根六十多年,2017年花了689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的工程公司Bradken,专门做采矿设备,现在在澳的员工就有1900多人,其中不少是从日本派来的技术骨干。 除了矿业,农业合作也让不少日本人去了澳大利亚。日立还和澳大利亚的大学合作,在昆士兰州搞无人驾驶拖拉机研发,用日本的卫星技术改造澳大利亚的农场,这种高端合作需要大量日本技术人员常驻。 现在澳大利亚的日本人已经涨到了13.5万,比咱们多了一万多,大多集中在矿业、农业和能源领域,都是跟资源绑定的刚需岗位。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是不是说明日本企业不看好中国了?完全不是。我去年去上海参加一个中日经贸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人说,2024年日资在华研发投入涨了18%,像丰田在苏州建了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派来的都是博士级别的工程师,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高附加值人才。 以前来中国的日本人多是工厂经理、技术员,现在更多是研发专家、市场顾问,这是质的提升,不是量的下降。 咱们换个角度想,三十年前日本企业来中国,是看中咱们的廉价劳动力;现在咱们工资涨了,环保严了,那些低水平的工厂自然会离开,但留下的都是愿意跟中国一起升级的优质企业。 这就像家里过日子,以前穷的时候啥活儿都接,现在条件好了,就得挑有技术、有前景的活儿干,那些只想着赚快钱的,走了也不可惜。 澳大利亚超过咱们,说白了是吃了资源的红利,日本需要铁矿,澳大利亚有,自然就有大量日本人过去。但中国的优势是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升级的技术能力,这些都是澳大利亚比不了的。 日本外务省自己也预测,未来五年,在华从事高端制造和研发的日本人会越来越多,而澳大利亚的日本人数量增长会慢慢放缓,因为资源合作的天花板就在那儿。 所以说,这个排名变化真不是坏事,反而是咱们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证明。从靠低成本吸引外资,到靠高质量发展留住优质企业,从数量上的优势,到质量上的提升,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咱们应该高兴,因为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能靠廉价劳动力吸引日本人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靠的是实力,靠的是未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