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尴尬,被《纽约时报》点破了。《纽约时报》11月24日发文说:“中日之间

鸿鹄浮歌 2025-11-26 09:47:28

高市早苗的尴尬,被《纽约时报》点破了。《纽约时报》11月24日发文说:“中日之间的冲突毫无缓和迹象。对于上月底刚刚上任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而言,这是一项考验。分析认为,高市现在的任务是避免局势升级,同时还要在国内展现强硬姿态。” 据纽约时报11月24日报道,高市早苗这个人,在日本政坛里,那可是出了名的鹰派,说话做事一直都挺冲的。 她是前首相安倍晋三一手带出来的,安倍那一套“美丽国家”和强化军事的想法,她学了个十成十。 在日本自民党内部,她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那些右翼和保守派势力的支持,而这帮人最爱听的,就是她对中国放狠话。 所以,她过去那些在台湾问题上不负责任的言论,根本不是脑子一热说错了话,而是她精心打造的个人品牌,是她用来吸引选票、巩固地位的工具。 这些话帮她在国内赢得了不少支持者,但也像一颗颗地雷,埋在了中日关系的路上,现在她当上了首相,这些地雷就开始滴答作响了,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她必须“对内添火”。 她要是现在因为外边的压力,态度稍微软一点,那她在党内的威信立马就得崩盘,那些支持她上位的右翼势力会觉得她背叛了自己,搞不好还会联手把她拉下马,她的首相宝座,可以说就是靠着这副强硬的架子给撑起来的。 可是,当官不能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还得看看外面的世界,当高市早苗把头探出窗外,看到的是一个让她不得不“对外降温”的现实。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早就捆绑在了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从汽车到电子产品,再到各种高精尖的机器,哪一样日本的好东西不想卖到中国去?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给日本的商店、饭店带来了多少收入,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钱,这种经济上的依赖,是任何一个日本首相都装看不见的。 有网友就说得很实在:“政治家喊口号是一回事,老百姓的饭碗是另一回事,真要是把关系搞僵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到时候谁来负责?” 这话一点不假,一旦中日关系彻底翻脸,中国哪怕只是稍微用点经济手段,对日本经济的打击都将是毁灭性的。 工厂关门、工人下岗,社会立马就乱了,她这个首相还怎么当得下去?所以说,缓和关系,避免冲突,根本不是她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她必须要做的事情。 中国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官方说的那个“多领域、多层级的组合拳”,可不是吓唬人的,这套拳法打出来,可以是外交上的,高层不来往了,各种对话也停了。 也可以是经济上的,限制一些日本商品的进口,或者卡住一些日本需要的原材料,民间的抵制情绪一上来,日本牌子在中国就卖不动了。 军事上就更直接了,军舰飞机在东海多转几圈,直接考验你日本的防卫能力,这一拳拳打下来,专门打在日本经济和安全的软肋上,疼不疼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更让高市早苗头疼的,还有那个盟友美国,美国一边鼓励日本在亚洲多出点力,当个“好帮手”,这无形中就给日本的强硬派壮了胆。 可另一边,美国又不想看到中日真打起来,把自己也给拖下水,这种复杂的关系,让高市早苗玩平衡木的难度又加大了好几倍。 她既要配合美国的战略,表现出自己是个“靠得住的盟友”,又得小心别把中国刺激得太过火,免得擦枪走火,连美国都兜不住。 所以你看,高市早苗现在就像是走在自己铺设的钢丝上,钢丝的一头,是她在国内的政治前途,另一头,是整个国家的实际利益。 她过去那些强硬的言论,帮她拿到了走上这根钢丝的门票,但同时也让这根钢丝变得又细又晃,她能不能在这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走稳,不仅考验她自己的脑子,更关系到整个东亚地区的安宁。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到底应该怎么平衡国内的政治需要和国际上的现实责任?当一个政治人物为了自己的形象和地位,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发生了冲突,又该怎么办? 信源:纽约时报2025年11月24日

0 阅读:156

猜你喜欢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