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

罗普娱记 2025-11-26 11:39:15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有人说中国山区多平原少,耕地不够支撑自给自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中国确实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是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这些地方,种庄稼确实费劲,但咱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让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能深入内地,给东部平原带来充足降水,也让长江、黄河这些大河自西向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带来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能产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连成片,每年的稻谷小麦足够把国人的饭碗装得满满当当,再加上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让亩产翻了好几番,现在咱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不仅够自己吃,还能拿出一部分支援其他国家,所谓耕地不足的问题,早就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种植解决了。 更别说山区里藏着的宝贝,林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应有尽有,像云南的有色金属、山西的煤炭,都是工业发展的硬支撑,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山区从制约变成了优势。 再讲资源条件,有人总提中国石油、铁矿依赖进口,这话不假,咱每年确实要从国外买不少石油和铁矿石,但这不是因为咱没有,而是要把自己的资源留着当战略储备。 而且咱有别人比不了的宝贝——稀土,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咱的储量和冶炼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顶尖的。 以前咱主要卖稀土原料,利润薄,现在不一样了,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已经攻克了稀土高端应用的技术瓶颈,把绝缘的稀土纳米晶变成了能高效发光的材料,用在超高清显示、通信这些高科技领域,让稀土从“原料出口”变成了“技术输出”,附加值翻了几十倍。 除了稀土,咱的煤炭储量足够用一百年以上,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占世界第一,现在建的三峡、白鹤滩这些大型水电站,发的电不仅够国内用,还能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送到东部沿海。 更重要的是,咱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面,光伏板的产量占全球80%,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以前开车靠石油,现在开电车靠太阳能、风能,这些都是咱摆脱资源依赖的底气。 至于外部通道受阻的问题,咱早就想到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前大家都担心马六甲海峡被卡脖子,因为咱不少进口石油都要从这里过,但现在情况变了。 中欧班列已经开了十几年,从重庆、义乌这些城市出发,直接开到德国、波兰,把咱的工业品运出去,把欧洲的设备拉回来,2024年一年就开了超过1.7万列,从来没断过。 西南方向,中老铁路已经通车,从昆明到老挝万象,再通过泰国的铁路连接到印度洋港口,不用再绕马六甲就能把货物运到东南亚。 西北方向,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每年能给咱输送几千万吨石油和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在陆地上修了几条“能源大动脉”。 更别说咱的海运也在升级,自主建造的大型LNG船能运输液化天然气,远洋货轮的吨位越来越大,还在海外投资建设了不少港口,像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都是咱自己能掌控的物流节点。 现在的情况是,一条通道受阻,还有好几条通道能顶上,所谓外部通道依赖的问题,已经通过多元化布局解决了大半。 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就更不用愁了,咱的产业链是全世界最完整的,从针头线脑到航空航天设备,咱自己都能造。以前有人说咱造不了高端芯片,现在华为的Mate60已经用上了国产芯片,虽然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至少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汽车产业也是,以前合资品牌占主流,现在比亚迪、吉利这些国产品牌不仅在国内卖得好,还出口到欧洲、东南亚,2024年咱的汽车出口量超过了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军工方面就更硬气了,歼20隐形战斗机、山东舰航母、东风系列导弹,这些国之重器的核心部件全是咱自己生产的,没有一样需要进口。 就拿航母用的钢材来说,以前只有美国、俄罗斯能造,现在鞍钢集团已经能生产出厚度超过20厘米的特种钢材,抗冲击、耐腐蚀,完全满足航母的需求。 军工和民用产业还能相互促进,比如航天技术用到的精密仪器,现在已经用到了医疗设备上;导弹导航技术转化成了北斗导航,老百姓的手机、汽车都能用。 这种“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让军工体系既有硬实力,又有灵活性,就算外部供应断了,也能靠自己的产业体系撑起来。 未来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咱只要守住自己的饭碗,握紧自己的技术,铺好自己的通道,就不怕任何风浪,这才是中国崛起最可靠的底气。

0 阅读:1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