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底,日军的铁蹄踏向南京。随军翻译穴泽一寿背着行囊,跟在第十六师团

曾琪史韵 2025-11-27 15:17:00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底,日军的铁蹄踏向南京。随军翻译穴泽一寿背着行囊,跟在第十六师团第二十联队的队伍里,把所见所闻一页一页写进了日记。这些纸页,后来成了历史的见证。 那时天已转冷,离南京城还有几十里地,日军在桑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突然有人大喊“卧倒!”,紧接着,机枪炮弹像雨点一样从前方扫来。日军猝不及防,当场倒下了好几个。穴泽抬头望去,不远处有个像大土馒头似的碉堡,炮弹正是从那里飞出来的。里面藏着的中国军人,用为数不多的武器,顽强地阻挡着一个联队的进攻。 指挥的军曹嘶吼着下令,点名让士兵抱着枪往前冲。四五个日本兵猫着腰,绕到碉堡侧面,一齐朝射击孔里开火。枪声持续了十多分钟,碉堡里渐渐没了动静。等日军靠近时,里面的守军已全部牺牲。穴泽在日记里写道:“一座碉堡抵抗一个联队,这简直是屠杀。”可他说的是中国守军被屠杀。消灭碉堡后,日军继续向南京进发。 走了十多里,小队长抓到了一个中国人。那人面色苍白,身材瘦小,穿着一身粗劣的绿色工作服,脚上的皮鞋已经破烂不堪。小队长认定他是中国士兵,让穴泽去审问,想挖出点情报。可穴泽一眼就看出,这人不像军人。果然,刚一问话,男子就哭了。他说自己是个裁缝,是被硬拉来抵抗日军的。问他部队番号、长官名字,他什么都不知道。 盘问持续了一天,什么也没问出来。小队长没了耐心,决定把他处死。少尉军旗手抢着要执行,他将军刀高高举起,用力劈下——谁知这一刀竟砍偏了,刀尖戳到了自己的右脚。围观的日军发出一阵低低的嗤笑。少尉满脸通红,灰溜溜地收刀退到一旁。小队长冷笑一声,向留着八字胡的山田军曹使了个眼色。山田走上前,像劈柴一样弯腰挥刀,那个中国男子的头瞬间落地。周围响起了欢呼和掌声。 鲜血染红了地上的枯草。穴泽在日记中写道,他觉得这样杀人不妥,却并不觉得那人可怜。他说,在弱肉强食的战场上,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屠杀。 这之后,第二十联队再没遇到大的抵抗,只是一路追击,直逼南京。几天后,他们进入了丘陵地带,紫金山赫然出现在眼前。联队在山下驻扎下来。第二天天气晴朗,七八个灰色的观测气球升上天空。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城墙,爆炸声此起彼伏,浓烟滚滚。大炮也在不断轰击,但守军的抵抗依然顽强。 进攻开始了。第二十联队向紫金山腰的散兵坑发起猛攻。日本兵端着刺刀,一步步往山上爬。中国士兵从战壕里探出身,奋力投掷手榴弹,爆炸声在山间回荡。这场仗打得异常艰苦,日军伤亡惨重。师团不断调兵增援,其他师团也赶来支援。靠着人数优势,日军才慢慢逼近山顶的战壕。 就在这时,穴泽看见一名中国军官从战壕里一跃而出。他举着手枪,径直冲向日本兵,一连击倒了好几个企图冲进战壕的日军。子弹打光后,他抓起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他刺死刺伤了好几个日本兵,最终因寡不敌众,倒在了战壕边上。 穴泽被这名军官的英勇深深震撼。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第一次见到中国军队青年军官这种勇敢的形象,我对此不禁感动得几欲落泪。”在他眼中,这名军官展现了真正的“武士道”精神——他是敢于战斗至死的硬汉。穴泽说,他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永远忘不了这位英勇无畏的中国军官。 多年后,穴泽一寿的日记被公开出版。人们从这些发黄的纸页里,看到了南京保卫战真实的一面:日军如何一路屠杀,犯下累累罪行;而中国军人,即便在绝境中,也没有放弃抵抗。 那个不知名的军官,那个坚守碉堡的小分队,那个被当作士兵杀死的裁缝……他们都是那段黑暗历史中的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什么叫不屈。如今我们读起这些故事,不只是为了记住仇恨,更是为了记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有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危难时刻选择了勇敢。 历史会老去,但记忆不会。穴泽的日记,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回望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人性的光辉——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人选择挺直脊梁,用生命捍卫尊严。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曾琪史韵

曾琪史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