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见效,却让日本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日媒紧急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正源源不断流向中国工厂,价格低到让我们怀疑人生!”美国把EUV光刻机当“核弹”使,中国却用28纳米“板砖”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美国把 EUV 光刻机当成遏制中国半导体的撒手锏,以为断了先进制程的路,中国芯片产业就只能束手就擒,可他们显然算错了一步。 先进制程固然是技术高地,但全球半导体市场里,撑起大半壁江山的其实是28纳米这类成熟制程,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工业控制芯片,全离不开它。 中国没被 EUV 卡脖子的困境困住,反而转头把28纳米这条赛道挖深做宽,硬生生把美国的 “核弹” 变成了自己的机会。 中芯国际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28纳米的稳定量产,现在每月15万片左右的产能,加上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补充,中国内地在全球28纳米产能里的占比已经接近三成。 更关键的是良率,经过持续优化,中芯国际的28纳米良率稳定在95%以上,和台积电、联电比毫不逊色。这不是靠运气,是靠DUV光刻机的多重曝光技术,用现有设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稳定生产,虽然工序多了点,但胜在成熟可控,没有被 “卡脖子” 的风险。 成本优势更是中国工厂的王牌。日本媒体喊 “价格低到怀疑人生” 不是夸张,中国的28纳米晶圆代工报价,比日本瑞萨电子的工厂低20%,比台积电也低15%左右。 这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在撑腰,以前日本信越化学、SUMCO垄断全球近六成的硅晶圆供应,中国现在已经有企业能批量供应12英寸硅晶圆,虽然高端市场还赶不上,但成熟制程用的完全够用,价格比进口低10%以上。 封装测试环节更不用提,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的产能占全球四分之一,就近配套又能省下一笔运输和时间成本。 全球市场的需求更是给中国送来了东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的爆发,让汽车芯片需求激增,而汽车芯片里80%都是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疫情期间全球汽车芯片短缺的教训,让车企都在寻找稳定的供应源。 日本的瑞萨电子本来是汽车芯片的主力,但他们的工厂老旧,扩产速度慢,而且依赖进口材料,成本降不下来,中国工厂不仅能快速接单,还能根据车企需求灵活调整产能,去年某新能源车企的订单,瑞萨要等三个月,中国代工厂一个月就完成了交付,这种效率谁能不爱? 日本这才后知后觉发现不对劲,他们的半导体产业一直靠材料和设备撑场面,信越化学的EUV专用硅晶圆、东京电子的涂布显影设备,全球市占率都高得吓人,但制造端早就露了短板。 以前靠着技术壁垒还能维持,现在中国在制造端形成规模效应,订单就像决堤的水一样流过来。日本中小代工厂根本扛不住,JS Foundry今年七月就破产了,负债161亿日元,直接原因就是接不到订单,成本压不过中国同行。 日媒急着呼吁,本质上是怕本土半导体制造产业彻底被边缘化,毕竟上游材料卖得再好,下游制造订单没了,整个产业链都会失衡。 美国的限制反而帮中国理清了方向,本来还有些企业想着跟风追先进制程,EUV一被禁,大家都把资源集中到成熟制程上,国家大基金投了几百亿到28纳米产能扩建上,地方政府也给晶圆厂批地、通电的优惠政策,这些支持让中国工厂能放心扩产。 反观美国,把精力全放在限制上,自己的先进制程产能严重过剩,台积电在美国建的工厂成本超支,良率还不稳定,倒是中国靠着成熟制程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沉下心做事的结果,别人卡脖子,就先把能做的做到极致,28纳米不是什么 “板砖”,是经过市场检验的 “硬通货”。 日本那些企业以前总觉得自己技术高人一等,看不起成熟制程的薄利,现在看着中国工厂的订单排到明年,才明白市场不会为情怀买单,中国的优势也不是靠低价倾销,是靠产业链的韧性、工程师的钻研和政策的精准扶持,这些东西凑在一起,才形成了让日本企业头疼的竞争力。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心本来就在往成熟制程倾斜,先进制程投入大、回报慢,除了手机芯片没多少地方能用,中国踩准了这个节奏,既解决了国内汽车、工业领域的芯片需求,又抢占了全球市场的份额。 日本现在想追都难,新建工厂至少要两年,成本还降不下来,而中国的产能还在扩,接下来可能会把优势扩大到40 纳米、65纳米这些更宽泛的成熟制程领域。 美国要是还抱着EUV不放,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把先进制程的路走窄了,而中国已经在成熟制程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这种踏实做事的劲儿,比盯着先进制程画饼管用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