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德媒看的透彻!德媒表示,中美这一次通话,根本不是中国求着美国约束日本,而是中国在警告美国,日本已经进入失控范围,美国不管,中国自有办法对付! 谁都能看出,这场横跨太平洋的通话,从头到尾就没有“求助”的半分意味,中国递出的不是恳求,而是一份清晰的责任清单,倒逼美国在“纵容盟友冒险”和“卷入战略危机”之间做出清醒抉择。 高市早苗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早已超出普通外交摩擦的范畴,而美国的反应,更暴露了美日同盟看似牢固实则脆弱的本质。 看看美军近期的动作就很能说明问题,就在高市早苗在国会叫嚣“台海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的同时,美国悄悄撤走了部署在日本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 这套曾被美日大肆炒作、号称“威慑亚太”的关键装备,最终因为“地区反对+战略调整”黯然撤离,转而部署到对美依赖度更高的菲律宾。 这波操作哪里是支持盟友,分明是在给日本的冒险行为划清界限,生怕被拖入无法掌控的冲突漩涡。 特朗普政府心里跟明镜似的,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前沿哨所”,而不是一个主动挑事、把主子拖下水的“麻烦制造者”。 更讽刺的是,高市早苗一边喊着“军事介入台海”的口号,一边却面临日本募兵连续7年不达标、军工体系严重依赖美国技术的现实困境,所谓“战力”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政治表演。 而美国对日本的“管控”,从来都是建立在“美国优先”的利益算计上,所谓同盟不过是一场不平等的交易。 特朗普曾直言不讳地给日本贴上“坏盟友”标签,抱怨日本在贸易上占美国便宜比中国还多。 这话绝非口误,而是美日关系的真实写照:美国给日本提供“核保护伞”,换取的是军事基地和巨额防务费用;日本采购400枚“战斧”巡航导弹、承诺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本质是在购买“盟友资格”。 但这种交易一旦触及美国核心利益,立刻就会露出自私的底色。 美日贸易谈判中,美国强硬要求日本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3.5%,否则就威胁加征35%的汽车关税,而日本仅能承诺2027财年达到2%,这种分歧直接导致“2+2”会晤无限期推迟。 对比美国对以色列在中东行动的纵容,就能明白日本在盟友体系中的真实地位,有用时是“急先锋”,没用时就是可以随时牺牲的“弃子”。 而中国的警告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头表态,继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后,中方进一步中止日本牛肉对华出口磋商,提醒公民谨慎赴日旅游留学,这些举措直接戳中日本经济的命门。 在外交层面,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致函古特雷斯,将高市早苗的行为定性为“侵略风险”,函件作为联合国正式文件散发全体会员国,让日本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 俄罗斯外交部直接指责其言论“非常危险”,泰国前副总理批其“威胁地区和平”,这些反应都印证了中方立场的正义性,也让日本的挑衅成为过街老鼠。 中国为何不直接对日本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其实答案很简单,中方的每一步都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 高市早苗的冒险,本质是想借中美博弈加速日本“军事正常化”,甚至图谋修改“无核三原则”,推动删除“不引进”核武器的条款。 这种试图突破战后国际秩序的野心,才是最危险的隐患。中国通过中美通话向美国施压,既是测试美国对盟友的管控能力,也是在划定红线。 如果美国连自己的盟友都管不住,或者选择纵容,那么中国必将采取更坚决的措施维护自身利益,稀土供应、钓鱼岛维权、军事部署调整,每一张牌都足以让日本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其实美日同盟的结构性裂痕早已存在,只是被高市早苗的挑衅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美国想让日本当好“棋子”,却不愿被其主导战略走向;日本想借美国之力实现“战略自主”,却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技术和安全保护。 这种根本利益的背离,注定了同盟关系的脆弱性。 就像荷兰之前配合美国对华搞半导体封锁,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最终却导致欧洲汽车工业因缺芯大规模停产,反过来倒逼荷兰政府妥协,这充分说明,任何违背市场规律和国际正义的挑衅,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始终占据主动,既看清了美国的利己本质,也摸透了日本的野心与软肋。 我们不是求美国约束日本,而是在告知美国一个基本事实:地区和平稳定不容破坏,日本的失控行为必须被制止。 如果美国选择默许纵容,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底气独自应对,美日干涉台湾问题早已纳入中方的应对预案,当前的反制措施不过是冰山一角。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讠只
直接打完日本在跟美国说不更有说服力?